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胡鞍钢:我国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战略(3)

二、粮食供需关系的变化

我们来看一看历史上的几次争论,就是把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放到历史画面中来讨论。第一场争论就是毛泽东和艾奇逊的争论。60多年前,中国大陆是5.4亿人,美国时任的国务卿艾奇逊,他在的国务院出了个白皮书,其中涉及到非常突出的粮食问题。毛泽东亲自写文章批驳,特别是最后一篇文章,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他讲到了中国的一个核心问题,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一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得这个问题得到解决。从战国时期以来,人口不断增长,又是波动性增长,从那个时候的1500万到1949年的5.4亿人。第二,耕地面积在扩大,到了清朝的时候,曾经达到了9亿亩,基本上把能开发的都开发了。还有中国的粮食单产不断提高,经过几千年来,从不到两百斤到两百斤,两三百斤等,不断地提高。中国为什么会养活这么多人口?我把它简单概括为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提高单产,另一方面扩大耕地面积,才养活了世界1/4到1/5的人口。中国在近代以后,历届政府就没有办法养活这些人口,所以说艾奇逊有一个观点,就是因为养活不了人口,才引起了中国革命。毛泽东就批驳他这一点,毛泽东认为,我们通过革命加生产,基本上解决吃饭问题了,当然是低水平的了。毛泽东指出,我们是艾奇逊反革命理论的驳斥者,我们相信革命能改变一切。毛泽东有一个梦想,叫中国梦了,我们称之为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生活优裕、文化昌盛的新中国,这叫做毛泽东的梦。因此他的结论是:一切悲观论调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我们看看毛泽东和艾奇逊的预言谁会破产?很显然艾奇逊破产了。我们算一算,到1993年,中国人口突破了11亿人,比1954年还多得多,相当于双倍了,粮食也增长了3倍,人均的粮食产量增长了84%,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或者说吃饱问题。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宣布,我们基本上解决了吃饭问题和温饱问题,同时指出我们还有大量的绝对贫困人口。这是一场争论了,当然这场争论并没有完。20年前,我和布朗也有一场争论。1994年9月,布朗在《国际论坛先驱报》发表文章,标题是《2030年谁来养活中国》,而后他以这个标题出了一本书,大家可能看到的是他这本书,但并没有看到他这篇文章,我看到了这篇文章了。他预言,中国到2030年,人口肯定要达到16亿人,如果按照最基本的需求人均400公斤的话,那么中国需要6.5亿吨粮食,但是粮食总产量是持续下降的,大体是2.67亿吨,粮食需求和供给的缺口相差了3.84亿吨。因此,中国粮食自给率会不断下降到41%,而且他预言中国一定是走日本之路、韩国之路、四小龙之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些国家的粮食自给率都是很低的,而且耕地面积都是下降的,就开始进口国际粮食。好了,如果中国是下一个日本或四小龙,按照他的推论中国就会大量地购买世界的粮食,从中国粮荒论变成世界粮荒论,这是他的一个基本假设和判断。对此,我写了一篇英文文章,在十月份的《海峡时报》发表,完了又写了中文文章,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中文报)》发表驳斥他。写了很多观点,就是说你也不是第一个,你前面有一个艾奇逊,破产了,那么从你的分析来看,不专业。在我看来,他可能是最主要的制造中国威胁论者,他不是通过军事威胁,他是通过粮荒威胁,就是中国发展起来,会对全世界构成威胁,这是他的一个基本观点。我说他不够专业,什么意思呢?他预测2030年的那个粮食总产量,相当于中国1973年的水平,中国怎么可能到2030年还不如1973年呢?他的很多假设是有问题的,建立在一个不科学的研究基础上,得出一个不科学的结论。从历史唯物论和历史唯心论角度来看,他就是一个典型的历史悲观论。我认为这是历史悲观论,过分地夸大了影响中国粮食增产的不利因素,而忽视了促进中国粮食增产的有利因素,中国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目标是有希望的、是有潜力的,同时仍需做持续的艰苦努力。 我在2013年12月4号《人民日报》海外版写文章,论述布朗的预言是如何破产的。大家知道,我们去年粮食产量突破了6亿吨,连续十年增产,这一新闻强有力地验证了美国一些官员和学者对中国粮食生产预言的破产,我们称之为历史悲观论的破产。这是我作为学者和他的一场争论了,这是在1994年了。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