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初中阶段进行的资源整合,我们做纵横两个方向,一个是横向上,比如学校和学校之间的联合,让资源更多一些,公共教室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更强。还有纵向要让初中和小学、初中和高中纵向有联动。前两天,西城宣布一些小学有对口直升关系,6年以后能升到某初中,内涵的想法是现在这些初中一些教学理念和培养方法要跟学校有衔接,特别是小学的高年级。另外,不同学段的老师之间也要有沟通,并不是小学只教小学,要关注这个知识在初中起什么作用。初中讲,我现在讲的在小学要奠定什么样的基础。还有小学的学科走向,学段之间要有有效的沟通,这对孩子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打通还不是简单的升学关系,实际上是内在的。内在往上还要打通到教研。这周五就有这方面正式信息的发布。实际上,这也是我们对教育资源新的挖掘。初中阶段奠定这个基础实际上是为他高中的准定向教育做准备。
高中的孩子就要有想法和倾向,在高一学习完,高二进行文理分科,未来的高考可能不分文理科,实际上对孩子的倾向更细化。孩子上高一一开始就要有自己大致的专业倾向和学科的优势判断,选修课的选择和其他教学资源的选择上就要有所侧重,未来是偏向考古、计算机还是金融类。未来高中阶段,我们对学校择业的指导和发展方向的指导会加强。不会说到高三报志愿的时候就辅导,可能在高一就跟你共同探讨。现在有一些学校,像西城实验中学,三十五中开展多种多样的高中选修课,还有高中的导师制,让每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选择好自己的方向,而不是像以前学文就学文,学理就学理,以后可能会有更加个性化的选择。甚至有一些学科的成绩,是学生自主选择的。沿着这个方向,我们在初中和小学更得培养个性和求知欲。这一轮教育改革确实力度很大,方向和整个资源的盘整也非常多。
在整个升学过程中,包括最核心的升学政策上,都是按照这样的改革方向去调整的。所以到高中阶段,我们希望他有更多自主选修课,尽量早地定下来发展方向。将来我们家长跟孩子要早期讨论一些专业,了解一些社会,了解一些学科,而别到最后高三报名的时候拿一大本到那里瞎挑,MBA计算机管理,这个好听,但是不知道干什么,另外不知道孩子喜欢什么。到最后就挑学校,这个学校好,分合适,能进去。有一个外国记者去高校采访,真正选择自己学的专业比例并不大,而是就看分。
未来要给孩子更多的余地,这是选择的方向,也是正确的方向。第一部分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真正盘整教育资源和希望的教学目标,包括孩子成长目标跟大家做一个汇报。这里身体健康,我现在越来越感觉身体健康仍然是第一位的。初三毕业还没有戴眼镜,这又是一成功。这个调整光靠一个措施不管用,光靠做眼保健操或者把教室的灯换了,这个不太可能。我们要加强户外活动时间,注重饮食。我曾经到一个小学,一个半篮球场,有7个班的孩子在上体育课,挺可怜的。但是仍然是热点学校,趋之若鹜,这种教育资源我们需要去调整,包括化解大班额,尽可能增建操场,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包括家长的认同和配合。第二,今年的入学政策。小学入学,小升初还有中高考。现在更多在进行时,西城都在通过网站和学校有详细的布置,我们总体的入学政策还是按国家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今年的政策把蛋糕做大,让孩子尽可能就近获得适合他的优质资源。今年东城、西城、海淀在入学之前已经完成资源的整合和部署,东城的力度更在一个学区片内,实行校区布置,这样资源更加节约。西城进行的是学校联盟的探索,这种联盟从最核心的干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课程教材的体系上做统筹,在实际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这种影响能力。刚才也说过,就从春节以后,很多学校在进行这方面资源的交流和统一,我们相信后面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另外,通过这种化解,可能使得过去过大的班额和过大的校区得到缓解。校区越大,班级越多,感觉是工厂生产化的方式。老师一个班一个班,到最后非常熟练,他根本没有给对象讲,而是完成自己的逻辑和顺序。老师的讲课要有提问和互动,每个班都不一样,如果班太多,老师也是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现在这种资源调整从内部来讲,一定要让老师关注教育对象,增加互动时间,而不是简单迎合这个学校好,全都在这个学校。我们有这样的案例,大规模的“航空母舰”的学校,实际上对孩子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状态并不好。虽然有时间到大场合,但是对孩子的成长,静下心讲,关系并不大。
我们的孩子最关心每天一点一滴获取的东西。所以教育是供给,教育是一种服务,我要看我切身得到的供给和服务怎么样。跟到大饭店和小饭店吃饭的感觉一样。小学入学和小升初都是这种模式。小升初实行免试就近和电脑派位,有一些还实行分波派位,这是对学生尊重的表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西城区推优派位,这次到位率很高,我们相当一部分孩子在推优派位中已经接到派位结果的通知,是全北京市率先第一波完成小升初的,整体比较平稳,也体现公平和公正。后面西城区还应该有特长,有大派位,这次西城区在小升初中把大派位得到调整,更多惠及到广大家长。今年高考政策中,主要的一个变化是30%指标分配问题,这30%指标分配不是侵占原有招生比例。去年统招的数跟今年统招的数,大本都出来了,数都差不多,今年所谓多出30%从哪里多出来,是从原来10%的择校生。原来初中升高中有择校生,限分数、钱数和人数,那是历史阶段性的产物,现在不应该再用。去年还有13—15%的指标分配合在一起,另外今年又增加一些。今年30%是这块组成的,所以我们叫做增量。这30%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纯粹是多了一次利好机会。我们在辅导报名志愿时,前面5个志愿,如果对本区县优质教育资源比较满意,建议报满,这样保证第一批录取,都是区级示范校。可能也有非四中不上,如果这个不上,到最后统招再去,统招报8个志愿,这个也可以。这个需要家长在两次机会中做分选。特别是在第一次机会里,招生计划表里有不同招生比例和计划,您能直接看出孩子报这个学校,在全区招生的数是多少,机率有多少。这些都是信息的支撑和服务。马上这周末就开始中考的报名,中考都把报名的权限和密码交给家长。可能有一些学校希望你留在本校或者怎么样,可以做这样的工作,都希望留下好学生,但是真正的自主权是掌握在家长手里,这是中考报名的规则。
今年高三报名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第一志愿多一个平行志愿,对家长来说也是好消息。原来必须要首发命中,第一志愿没有考上就掉到第二批了,这次有一个平行志愿,报的稍微有差距,可以在二者之间有一个录取。这样稳定度更高。所以今年所有高三的家长在报平行志愿的时候也不要浪费这次机会,要选好这两个平行志愿,当孩子出现几分的差距的时候,不至于掉到一个档次里,而能接住。如果平行报一个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也不行,当然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专业特点。今年从小学入学到高考,政策都有一些微小的变化。义务教育使用两个招生系统,要在网上信息采集,显得比往年变化大一些。但是这个变化总体上是趋向于更加公开透明,更加有利于广大家长和学生。这是今年招生政策具体的变化。
第三,未来的一个阶段的发展。特别是按照第一部分跟各位介绍的,我们的基本思路,去完善整体配套措施。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中小学,特别是初中和小学,我们会往更加符合学生个性发展,更加注重内涵的方向去建设。当然除了办学条件,还进一步做调整和丰富之外,往这个方向做。高中阶段,往更加开放、更加自主的方向去做,让学生有更多自主的选择权。现在有一些初中也在尝试走班教学和自主选修,这也是我们鼓励的,也是您可以关注的。将来您关注这个学校的课程设置、老师的状态,包括老师给学生判作业、记笔记。我们鼓励家长认真评判和选择学校,认真去调研这个学校,而不是盲目听一个牌子。我们感觉这方面的认真调研其实反过来对我们又是一个促进,对这些学校的发展也是一个促进,让他真正关注家长,关注孩子,做好这个,而不是单一的供给,爱吃不吃,爱会不会,学好学不好是你自己的事,优胜劣汰。未来得发展,我们对老师的要求,对学校的文化建设,包括设备设施的建设都会往这个方向发展。现在关注北京启动数字学校,会推送很多跟校内主科教学相关的教辅资源,信息化平台上会获取更多的资源。包括一年级家长获得微信的推送,这也是未来的方向。特别是基于网络,包括歌华进家庭,一些课程资源都提供点播和下载,甚至提供答疑服务。这些资源,全社会如果善于利用,并且给自己的孩子更多的获取的话,对孩子的成长是更安全稳定,比选择一个学校或者追一个老师要厉害得多。因为未来信息化社会,孩子的成长,包括每个成年人的成长,也是信源更丰富实际上更好,并不是单一的。所以,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这个大致具体的方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