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从讲师抄到教授,我们该反思些什么?(4)

【案例】从讲师抄到教授,我们该反思些什么?(4)

所谓名人、教授、学者抄袭门事件,基本可分为三类:文艺作品、文学作品、科研成果及学术作品,而抄袭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上世纪80年代前后,政治环境与人才匮乏之下,抄袭经典晋升职称也曾是种普遍现象,对于这时期由于政治历史原因所致的抄袭,我们要报以宽容。对于那种学生为了讨好教授而主动“贡献作品”给导师署名发表,以赢得导师的厚爱与关照,当事件过后或两者为名利而产生矛盾,举报老师抄袭也就发生了,如王宇澄举报他的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就是因此而发生的。对于此类抄袭事件,学生与老师都有责任,但终究“苍蝇不盯无缝的蛋”,老师如果严于律己,视品行、修养、名声如生命,又何来晚节不保?

对于文艺作品与文学作品中的抄袭现象,这其中除了有抄袭者的借鉴初衷外,也有他们的灵感、智慧在其中。文字与语言本就是定式的,我们人人都是生来就是模仿别人、抄袭文字、感悟思想与语言之美。报刊与评论文章中,谁都会借鉴、抄袭些形成共识的名言警句、思想精华,说到底,每篇文章中的字我们都抄袭自“新华字典”,而如何将个人思想用鲜明语言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发人深省,引人共鸣,这才是文学与文艺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清华大学教授汪晖与北大教授孔庆东涉嫌抄袭最终引起了代表正反两声音的辩论,而两者却都忽略了他们的作品生命力与影响力。人们常说“天下文章一大抄”,抄袭本身并非不可饶恕,而抄袭背后的目的、利益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反思的,如果一篇普通文章在经过多人不断添加个人智慧抄袭、精炼下成为名篇、精典,谁又能否认这是集体智慧的不朽结晶呢?

当然,最不能让人民容忍的还是学术与科研抄袭造假,这其中折射出一些学者、教授、科技人员为求名利不择手段的底线沦落、道德滑坡,也暴露出一些科研院所、大学校园监管缺失下学术、科技腐败泛滥现象。中国有13亿人口,却没有本土中国人获得过诺贝尔科技奖项,几十年高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尴尬的现实却是3/4科技专利为外国人所有,每年世界第三、超万亿的科技投资并没有换得相应的科技产出,甚至60%的科研资金去向不明。而中国经济高耗能、高污染、高劳动力和低附加值的背后,正折射着教育与科技的软弱无力,学术、科技腐败在这其中扮演了多少不光彩的角色呢?

从讲师抄到教授,拷问着此教授的羞耻之心与道德底线,也在拷问着我们整个社会是否“盗亦有道”。我们常说权力无底线贪腐滋生,人无底线走向堕落,社会无底线风险重重,“盗亦有道”却正决定着整个社会黑白的底线规则,法制社会、公平正义、权力规则、道德素质都需“盗亦有道”,道可道,非常道,此道非鼠道,而应该是相关教育、科技部门的责任良心之道。

“从讲师抄到教授”学术评审机制当反思

诚然,开展学术研究,撰写学术论文,参考、借鉴、引用他人的学术成果、学术观点,是科学研究本身的需要,也是学术界的普遍做法。但是,我们不可以拿别人的东西当自己的东西,把别人的孩子说成是自己的孩子。我们参考、借鉴、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为了给自己的观点提供前提,提供支持,更重要的是提出自己的独创性观点,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再创新再前进。否则,学术研究,抄来抄去,没有原创,没有发展,没有创新,还有意义吗?

为什么张世友能“从讲师一路抄到教授”,靠抄袭他人论文成果而顺利晋升为教授,而且是破格晋升?由此向人们提出了学术成果评审鉴定机制问题。张世友靠抄袭论文,发表了大量论文,获得了成果奖,得到了学术荣誉,捞到了教授职称。这不但是张世友个人的学术腐败、学术不端问题,而且也确确实实给当前的学术评审机制重重地打了一记耳光!

学术刊物在决定刊发作者论文、成果时是否对文章的真实性、原创性进行了认真严格的审查?否则,为什么抄袭的文章能够发表出来?成果评审委员会的专家们是如何评审成果的?对申报者的学术成果是否进行了严格审查和学术不端检测?职称评审的评委们又是如何评定职称的?学术水平、学术能力,到底是看数量还是看质量?是看刊物影响还是看文章本身?对于申报者的成果材料到底进行过成果审查和学术不端检测没有?

总之,张世友论文抄袭被举报,给我们的学术评审机制再一次敲响了警钟,我们确实应该认真地反思一下,目前的这种评审机制是不是科学,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客观公正。假如,专家们在审查论文、评审成果、评定职称时,能够认真地、负责任地、仔细地审查每一篇论文和成果的真实性、原创性,进行真假甄别和学术检测,还会有被抄袭论文发表,被抄袭成果获奖?还会有人靠抄袭得到职称吗?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