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从讲师抄到教授,我们该反思些什么?(5)

【案例】从讲师抄到教授,我们该反思些什么?(5)

【启示与思考】

职称评审时提供的论文,有多少是个人的真才实学,又有多少与个人研究成果有关,这估计不曾有人调查统计过。但可以肯定地说,职称评审时提交的论文,大多是应景之作,水分多,十年前甚至更早,“论文天下抄”的现象是十分普通而又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的。所以,我们应该反思的是职称评审有没有必要提交论文,提交论文应当如何审查论文的真伪,评审单位和论文审查应承担什么责任,而不是直接怀疑和抨击提交论文的人,或把学术不端与个人品行等混为一谈。

现在的论文,同样存在抄袭,只不过现在只复制观点,论证过程和语言风格有些个性色彩,不容易一眼看出是抄袭。用现在的眼光看过去的论文,应当有所分析。那时,论文抄袭照搬现象所以明显,关键在于职称评审机制较为宽松。这是一种晋升机制,更是一种薪酬回报方式,大家都需要职称,评职称都是为了满足人事部门的考核、聘用等需要,论文只是一种附加性条款,而非必须条件,大家匆匆忙忙地赶几篇应景之作,很正常。

张世友原是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被指抄袭的10篇论文,均创作于其2010年1月调入重庆师范大学任教之前。网帖举报的第一篇抄袭论文被指抄自1995年的《高等农业教育》。这样小众化的学报,应该不是为展示个人论文水平,而是迎合职称评定需要。而10篇论文在当年没有受到质疑,未阻挡其职称从讲师晋升到教授,也未妨碍其前往新大学的执教之路,也印证了当时背景下职称评审对论文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

但是,被举报之后,记者采访张教授,他非但不道歉、不认错,相反,还将此事赖在别人头上,认为自己之所以被举报,可能是有些人“恶意打击”。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讲究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师德都有了问题,还怎样教育学生。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学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专业精神、独立人格、精神情操的培养,因此,教授的道德、情操才显得格外重要。

多年来,王国维、陈寅恪、刘文典等诸位教授,为何备受尊荣,不仅因为学问好,更因为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气节与气质,当教授都寡廉鲜耻地大肆抄袭时,当师德都亏损成这样的时候,还指望学生能尊师重教,还指望后辈中大师频出,恐怕只能是白日梦。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