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

世界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

元上都遗址是中国元代都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旗政府所在地东北约20公里处、闪电河北岸。这座由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创建的草原都城,被认定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奇妙结合的产物, 2012年,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经考古测绘和局部发掘证实,遗址至今保存较完整,城内外埋藏文物极为丰富。据文献记载,元上都是元世祖忽必烈在1256年修建,占地面积2500公顷。建城时汇集了国内外能工巧匠,后又经数十年扩建而成。都城为方形,有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重,外城周长十七里,城内店铺毗连,宫城约有半个故宫那么大。十三四世纪之间100年,这里一直是仅次于元大都(今北京)以外的第二个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皇室贵裔宴乐休憩之所。《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元上都“内有大理石宫殿,甚美,其房舍内皆涂金,绘重重鸟兽花木,工巧之极,技术之佳,见之足以娱乐人心目。”

经考古测绘和局部发掘证实,遗址至今保存较完整

经考古测绘和局部发掘证实,遗址至今保存较完整

元上都的兴建

上都地区山川雄固,风景优美,据古籍对其记载:“龙岗蟠其阴,滦水经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东北不十里有大松林,异鸟群集....山有林木,水有色盐,百货狼籍,畜牧繁息,大供居民之食用。”

上都城兴建之前,金代属桓州,成吉思汗在这里避过署。蒙哥汗五年(1255年)忽必烈受命驻守此地,次年开府营建城廓宫,初名开平府;忽必烈即位后,至元八年(1271年)改国号为元,称开平府为上都,又名上京或滦京,为元朝的夏都。元朝皇帝每年夏季率领重要大臣来这里避暑和处理政务,因此按离宫设计,有很强的园囿性,并极注意防御和对宫城的防护。居民区设在城外,突出了此城整体的宫殿性质。

据记载,元上都曾拥有11万人口,城垣周长8公里多。城内有官署约60所,各种寺庙堂观160余处,驿道四通八达,为漠北与中原的交通枢纽。全城由宫城、皇城、外城三重城墙和关厢组成。城墙用黄土夯筑,宫城、皇城城墙还用砖、石包砌。外城方形,每面长2200米,开4门,有瓮城。城内用土墙隔为两部分,北面是御园,南面是官署和作坊区。皇城在外城东南角,街道整齐对称,多官署和寺庙建筑,建筑错落分布,带有离宫色彩。宫城在皇城的中部偏北,是全城的核心,有东华、西华、御天三门,城墙用砖包镶,其中南边的御天门最为重要,它与皇城南门明德门在一条中轴线上,是出入的主道。皇帝所下达的诏旨,都要在御天门上发布,再送住大都,然后转发全国各行省。主要宫殿楼阁和官署、宫学建在宫城内。宫城内还有泉池穿涌其间,园林特色十分明显。大安阁是宫城内最主要的建筑,也是上都城的象征。它是元世祖移取汴梁(开封)的金朝南京熙春阁的材料所筑成,建于1266年。外城北部是皇家苑囿和金顶大帐“棕毛殿”的建筑所在。城外东、南、西有关厢,其范围很大,建筑遗迹甚多,百姓民居和商肆店铺工匠仓库主要集中在关厢地带,城区方圆数十公里。城西还有离宫西内,周围十里,建筑以行宫和营帐为主。还有一处方圆25公里的大御花园,北郊则有很多寺庙、宫观等建筑。

上都地区山川雄固,风景优美

上都地区山川雄固,风景优美

上都地区元朝时商贾工匠云集,繁荣兴盛,每年春夏秋三季,上都城的城外比城内更繁华,流动人口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之多,不但有从中原来的商人,也有从中亚和欧洲来的商人。这些商人运来各种金属器皿、日用品和为统治阶级享用的奢侈品,而后运走上都地区的畜产品,促进了以元上都为中心的蒙古地区的经济繁荣。1358年红巾军攻克上都,焚毁宫阙衙署。结束了它作为一代陪都的历史。

责任编辑:白舸,蔡燕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