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山寨版埃及狮身人面像被诉之警示(2)

【案例】山寨版埃及狮身人面像被诉之警示(2)

山寨“狮身人面像”当被告该反思什么?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全人类的公共财富,按说可以资源共享,但还是应该有个权属问题。对人类一切文化遗产,后人在进行文化载体创作之时可以“拿来”学习采用,但不是这样全盘照抄。石家庄的这个“狮身人面像”是完全按照1:1仿制的,毫无创造可言,就是活脱脱的一个山寨版“狮身人面像”,这样的“拿来”实在不该。

换作是我们的文化遗产,也被夷人照搬了去,想必我们也会抗议维权。对狮身人面这样的世界著名文化遗产,在仿制的过程中倘若有不少细节的“歪曲变化”,无疑对原创遗产的美誉度也是一种硬伤。而且,像狮身人面像这样的文化遗产也是一种稀缺的旅游资源,那么外国纷纷仿制的话,对原创国的旅游经济也是一种损失。并且,河北的这个主题乐园还将为游客打造与影视剧和动画作品有关的各种景点,其用心主旨显而易见。由于涉及经济利益行为,并非纯公益活动,那么也就构成一种不法商业侵权。

如果我们的“拿来”只是对狮身人面像的微缩品,就像深圳“世界之窗”那样展示,只是出于欣赏的目的,而不是盈利和1:1的抄袭和复制,也还可以理解。倘若此风盛行下去,一者会渐渐丧失本民族文化的自主创造性,二者也侵害了他国的文化遗产的合法权利,这种做法应该得到纠正和停止。纵观现实,我们的盗版侵权现象也确实很多,对人类一切智力成果我们要做到自觉维权和不侵权,像这样赤裸裸的国际盗版侵权,我们更应该反思和抉择。

依照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作为缔约国的中国应该共同维护世界文化遗产文明做点贡献。既要履行义务也要依法维护权利。作为在世界文明享有举足轻重的大国,我们该拿出一些高姿态和积极的示范来。相信河北石家庄方面会有一个积极稳妥的回应和答辩。此事也启迪我们,在打造我们的文化而言,一定要事先做到科学的论证后再上马,文化软实力就应该有自己真正的实力,要经得住推敲与考验。

山寨“狮身人面像”闹剧背后的文化警示

这不得不让人啼笑皆非。先是未经版权许可,就刻意模仿古建筑;遭到投诉后,便辩称“只是临时外景”,拍完就拆改。一拆一建,如同儿戏,是谁给了建造单位这么大的权利?其实,这只是中国山寨文化中的一个例子,只是这次玩儿大了,闹到联合国去了。这出闹剧发的背后是深深的文化危机。

中国是山寨大国,山寨文化十分发达。不管多高档的品牌,到了中国都能在地摊上找到它的踪影。看不见的山寨思维和看得见的山寨产品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既涉及精神层面的东西,也包括物质层面的产品,部分国人热衷甚至迷恋于山寨产品。山寨具备了一种文化的内在规定性,大有愈演愈烈,难以扭转之势。

为何山寨?因为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如建筑方面,近年来,中国鲜有惊艳世界的建筑问世,被吐槽的倒是不少,如“裤腰带”“大裤衩”“土豪金”……为了免于挨骂,求稳一点,聪明的中国人学会了向古代寻找,直接复制一个大家早已认同的建筑,必然能赚得盆满钵满。于是,山寨“狮身人面像”诞生了!

特殊的是,狮身人面像是世界文化遗产,受到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保护,不能随便复制的。中国是缔约国,但中国人选择了变通,去打破惯例。这一点上,又体现了中国人契约精神和法律精神的缺乏。从法律意义上讲,山寨就是一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知识产权法是舶来品,国人的版权意识还比较薄弱。

有网友说:不懂得尊重本国的传统文化,又怎会尊重他国的呢?国内的古建筑被推到、再仿建,国外的建筑被直接复制……在GDP为王的时代里,深深的文化危机能引起多大的重视呢?“狮身人面像”闹剧是个很好的警示:要尊重文化,遵守规则,培养创新精神,以免贻笑大方。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