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十五次集体学习,主题是如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而就在前不久,国务院批转了发展改革委《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意见把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列为今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首位,强调要抓好简政放权的先手棋。经济体制改革为何要把政府职能转变放在首位?如何看待政府职能转变对于改革的意义?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
管好政府,给市场腾出合理空间
解放新论:为何要将转变政府职能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
贾康:所有经济活动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最有效地配置资源。只有引导资源配置符合价值规律,才能以最小投入(费用)取得最大产出(效益)。而政府与市场都具有配置资源的能力,因此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即弄清楚究竟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及如何尽可能实现优化分工合作。
如果回顾一下改革开放36年来的历程,可以发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始终是围绕着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政府(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政府通过国家指令性计划进行资源配置。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对政府(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认识逐步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改革总体取向是尊重和强调市场作用。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简要地说,原因就在于大量的实践经验教训使我们发现,经济发展中低效、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多与政府对资源配置干预过多和干预不当、市场功能发挥不够密切相关,导致市场主体活力被束缚、价值规律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生产潜能被僵化低效的体制机制所压抑。这类弊端如不能很好加以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难以形成,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也难以推进,伟大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现代化战略目标将无法如愿实现。因此,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进一步解放生产力,首先要管好政府,合理转变其职能,给市场腾出合理空间。
当前,我国现实生活中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还远不够清晰。一方面,一些地方和部门的手伸得过长,管了许多“管不了、管不好、不该管”的事情,越俎代庖;另一方面,在一些本该由政府来管的领域,却出现缺位和管理部门的不作为与相互推诿。上述两种情况都属错位、不到位。只有让政府从不该管的领域退出,它才有可能正确归位,把该管的事管好。从这个意义上说,简政放权既是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也是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先手棋。当然,在尽可能划清两者边界的同时,还必须处理好双方的合作关系,比如,在法治化框架下发展契约式的PPP(政府与企业伙伴合作)机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