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复兴中的“精神独立性”

伟大复兴中的“精神独立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谈论中华文化的频率很高,讲价值观的时候要求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国家治理的时候要求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党的建设时也提醒要从中华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在对外访问中更是把中华文明作为第一名片不失时机地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我们为什么要对中华文化如此推崇备至,我们又为什么可以对中华文化如此高度自信?这一切的背后是当代中国社会对保持精神独立性的深刻感悟和高度自觉。

在西方主导的国际格局和强势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的一些人不知不觉从思想上缴了枪,精神独立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毛泽东曾经讲过一句话,“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顺着这句话讲下来,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同样是要有精神的。这既是对中国革命胜利经验的透彻总结,又是对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提醒。当然,这里讲的精神并不是一般意义上泛泛而谈的精神,而是指真正属于自己的、从自己的文化中生长出来、并且作用于自己的社会实践、与现实世界各种各样的精神相互激荡中能保有“独立性”的精神。

那么何谓“精神独立性”呢?概而言之就是一个社会从精神层面上对如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评价问题、解决问题有自己独立的不受他者主宰与左右的思维、价值与方法。当一个社会在如何认识世界上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在如何评价世界上有自己独特的价值立场,在如何应对世界上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路径,我们就可以讲这个社会保有了它的“精神独立性”。

对于一个社会来讲,精神独立奠定了经济政治社会独立的前提,精神独立也保证了经济政治社会在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如果一个社会在精神层面上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唯他人马首是瞻,不能在精神层面上想清楚、讲清楚什么是好、什么是应该、什么是有意义,怎么可能走出一条前无古人的新路,怎么可能确立起优越于他者的全新制度,又怎么可能把自己选定的道路信心百倍、义无反顾、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应该说中国社会精神独立性的问题本来不成问题,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绵绵不绝,中国社会百余年来不屈不挠的奋斗与抗争,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探索与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等,都是中国社会精神独立的最好证明。没有高度自觉且充满自信的精神独立,这一切都是难以想象乃至不可能的。

但是这一不成问题的问题,在今日中国社会,还真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与现代国际社会的格局有关,也与中国社会的发展方位有关。

现在的国际社会格局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方式和社会价值观主导下形成的。尽管所有国家、所有群体都是在这一格局中生产产品、积累财富、分享红利,但这一格局与状态主要是有利于发达国家利益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了他们的既有利益,当然会想方设法维持这一格局,并强化支撑这一格局的发展方式与价值观,甚至把它提升到“普世”和“永恒”的高度。在既定格局的影响和强势意识形态的渗透下,中国社会的一些人就不知不觉从思想上缴了枪:在全世界都适用的东西我们中国怎能例外?人类社会到资本主义都已经到头了我们还折腾什么?

更重要的是伴随着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交往的更加紧密和中国面向世界的更加开放,中国社会需要也正在从西方社会“拿来”很多东西,从技术到管理再到制度。小到高速公路的标志牌、大型超市的促销商标签,大到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体制、企业运行的混合所有制产权模式、按要素分配的收入分配体制等。而且这种“拿来”很多时候还必须“全面”拿来,一星半点的拿来、断章取义的拿来不仅不会有正效益,还会产生连西方社会都不会有的苦果与弊端。于是中国社会的一些人就认为:既然都要“全面”了,还要什么自己的精神独立性,把人家的精神也拿来不是更加的“全面”?

中国社会的精神独立性就在这样的情境中一点一点被削弱、被淡化了,相应的中国自己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实践也就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与挑战。因此,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提出“精神独立性”问题,已经不是杞人忧天,而需要亡羊补牢了。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