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复兴中的“精神独立性”(3)

伟大复兴中的“精神独立性”(3)

没有中华文化的随时维新,老祖宗的精神独立性挽救不了不肖子孙的坐吃山空。要在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中华文化的“现在进行时”

当下中国有两个概念同时在使用,一个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是中华文化。很多人在使用这两个概念的时候往往不做区分,其实它们是有区别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过去完成时,尽管我们可以不断对之做出新的理解与阐释,但其内涵毕竟是既定的;而中华文化则是涵盖过去现在未来的一个动态概念,不仅包括过去5000年文化的灿烂,也意指今日中国文化的繁荣,更要求未来中国文化的辉煌与复兴。

没有中华文化的随时维新,老祖宗的精神独立性挽救不了不肖子孙的坐吃山空。就算把老祖宗的好东西原原本本不打折扣地全部接受下来,昨日的旧船票也登不上今日的客船,毕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复古。所以对于今日中国社会,不仅要讲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传承下来,更要大讲特讲中华文化的“现在进行时”,让中华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赶上时代、引领未来,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实现中华文化的“现在进行时”,不要停留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具体文化内容的简单重复,而要重视文化精神的阐幽发微。具体的文化内容再“抽象继承”也会留有过去时代和原来社会形态的印记,过分解读容易有牵强附会之感,对现实社会作用有限。应该回望甲骨文但是不能钻进故纸堆。这些年来中国社会各种各样的“国学热”不断,但难成大气候、难有大作为,原因也在于此。而文化精神则以其超越性,让时代包容性、适应性倍增了好几个数量级,更易于与新的时代、新的使命无障碍对接。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华传统美德已经是我们突出的优势,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我们还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理所在。

实现中华文化的“现在进行时”,还要善于把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包括现代西方的文明成果坦坦荡荡大大方方地“拿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精神独立性不是固步自封,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广泛的文化交流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变成我们的养料,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让我们更独立、更强壮。在中华文化的滋养下,我们把印度文明中的佛教“化”为了中国佛教,我们把西方文明中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化”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这种“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品格,还有什么样的文明成果不能在中华文化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呢?歇斯底里地拒斥外来文明成果本身就是精神独立性缺失,虚弱不自信的表现。

当然,这个“化”是有讲究的。守不住主心骨,没有好办法,很有可能在“化人”的过程中被“人化”。比如,这些年来我们开始重视中华文化的“走出去”。怎么样走出去?用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怕人家听不明白也不感兴趣,于是便想用人家的话语、人家的概念来讲中国故事。听起来似乎是很聪明的办法,其实隐患很大。别人的话语、概念背后是别人的文化思维方式。就好比前些年一部电影《功夫熊猫》,“功夫”是中国的,“熊猫”也是中国的,甚至电影里的所有文化元素都是中国的,可“功夫熊猫”却不是中国的,反映出来的文化精神与价值观是地地道道好莱坞的。我们不是说一定要固守中国传统的话语体系,只是提醒从事外宣的同志们,寻找一种既能反映中华文化真精神又能为西方世界所明白的话语方式并不是一件想当然的事情。

那么,如何做到“化人为我”而不是“我为人化”?一位历史学家曾经打了个很形象的比方:人是要吃猪肉的,但是通过把猪肉消化为人的肌肉来强身健体,而不是让人变成猪。这既是实现中华文化“现在进行时”的底线思维,又是实现中华文化“现在进行时”的至高境界。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