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郭建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2)

一、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先说第一个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我们在座的老师和同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比较熟悉了。十七大我们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候,说它有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第三,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四,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第一是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第二是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是精神动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第四是行为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规范。这样在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精神动力、道德规范方面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和支撑的系统,我们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它特别重要,内容丰富;但是内容比较多,大家不容易记住。比如说第一,马克思主义,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包括了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家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包括了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第三,民族精神,五千年,时代精神,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第四,荣辱观,八荣八耻。这内容太丰富,同时也太多。当然我们大学生、研究生、大学老师没问题,但是普通老百姓要记住很困难。

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有一个转换。怎么转换?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的转换,这是我的基本看法。哪三个转换?第一,要从理论体系转换到格言警句。使它短小精悍、形象生动、琅琅上口、过目不忘、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第二,从理论界到人民大众的转换。从学术圈走向老百姓,使普通民众都能够了解和把握,不能只是我们大学生、老师、知识分子、公务员、党政干部知道,这还不够,要让最普通的老百姓感知它、领悟它、认同它,这是最重要的。第三,从知到行、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知和行是一对特别重要的范畴。知,古代叫知,今天就是理论了;行,古代叫行,今天就是实践,今天我们叫理论联系实际,古代有一个特别好的词叫“知行合一”。知和行的问题上,中国古代至少在两个问题上有争论:一是谁先谁后,二是谁难谁易,谁困难一点谁容易一点。一部分人认为是知先行后,但另一部分人认为是知后行先,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有点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第二,谁难谁易,有人认为知难行易,有人认为知易行难,谁也说服不了谁。大家在最后一个问题上取得共识,不管是知先行后、知后行先,不管是知易行难、知难行易,最重要的是知行合一,在这个问题上,大家没有分歧。今天我们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键是知行合一,它不仅是个知的问题,而且是个行的问题,就是要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

下面我围绕着第一个转换,再稍微多说几句。第一个转换,就是从体系过渡到核心价值。我们先看西方的核心价值,西方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让我们在座的老师、同学回答,大家的答案应该基本一致,西方的核心价值就是:自由、民主、平等、博爱。这和它的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是相连的,从《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延续下来的,这是它的核心价值。我一定要补充一句,就是西方的核心价值,特别是美国,它有双重标准。比如说斯诺登“棱镜门”事件,美国为了所谓的国家安全反恐,长时间地监控对手,也监控盟友,监控领导人,也监控老百姓。这就侵犯了个人的隐私、自由、安全等。所以它有双重标准,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这个问题,如果让我们在座的老师和同学回答,答案就不一样了,就会有分歧了,很可能五花八门。你认为这个是,他认为那个是,好像还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我认为这三个词特别重要,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这三个词就是:仁者爱人、和而不同、礼义廉耻。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它不是唯一的标准答案,与大家交流。

我先说中间这个词,中间这个词叫和而不同,大家都知道这个词是孔夫子讲的。孔夫子在《论语》中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内在精神和价值追求,中国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和文化,它追寻的目标是和、和谐。大家看,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们强调天人合一;在辩证法上,我们强调合二而一;在价值观上,我们强调和而不同,就是我们今天经常讲的要照顾彼此的关切,实现双赢、互赢、共赢;在处世观上,我们强调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