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5月25日拍摄的第二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开幕式现场。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5月25日,以“深化改革增动能 扩大开放促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以下简称“西博会”)在四川成都开幕。当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二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致贺信强调,团结才能共赢,携手方可共进。我们愿以这次博览会为契机,同各国朋友进一步加深了解、增进友谊、深化合作,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为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发展注入新动力。
西博会,这场发端于2000年、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同频共振的盛会,历经24载19届的积淀,已成为中国西部链接全球的“金色纽带”。作为国家在西部地区重要的投资促进、贸易合作和外交服务平台,西博会见证了中国西部从基础建设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更成为世界观察中国西部崛起的重要坐标。数据显示,前19届盛会累计签订1.3万个项目,撬动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增长超14倍,年均增速跑赢全国均值。透过这扇“世界之窗”,中国西部以吸引力、驱动力、活跃力三重维度,向世界递出一张高质量发展的新名片。
以开放引力提振全球信心。在不确定性加剧的全球环境中,中国西部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赢得信任。西门子在成都布局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工业软件全球研发中心;西安集齐“可口可乐+百事”两大食饮巨头;韩国思可源在重庆投建生物燃料基地……国际企业的密集布局,是西部市场吸引力最直接的证明。这份吸引力的背后,是西部经济持续增长的底气。数据显示,历经19届的西博会,已吸引全球100余个国家和地区、6.8万家企业参会2024年,西部12省区市外贸首破4万亿元,同比增长8.3%……一组组数字,是全球客商用真金白银为西部市场投下的“信心一票”。实践充分证明,依托西博会平台,针对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前沿领域,推出专项扶持政策,吸引更多高端要素集聚,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将“政策引力”转化为“产业实力”,就能让国际企业“敢投、愿留、能深耕”。
以通道动能重构发展版图。2025年1月,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中老铁路货运量连续三年增长,将东南亚水果送至中国腹地,再借中欧班列辐射欧亚;西部陆海新通道贯通后,重庆、四川等地的货物可直达东南亚港口,甚至远达德国、西班牙……西部地区向世界证明,地理区位并非发展的桎梏,而是跃升的跳板。与此同时,开放通道的畅达,催生产业聚集的加速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推出1.1万亿元投资项目,重庆赛力斯汽车工厂以100%自动化焊接抢占新能源赛道,青海柴达木用绿色微电网打造“算力良港”……从承接产业转移到推动技术突破,西部正以现代化产业体系重构经济版图。面向未来,西部要以开放促开发,强化“通道+产业”双轮驱动,加快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数字化升级,降低跨境物流成本,设立区域协同创新基金,支持成渝、西安等城市联合攻关关键技术,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成为中国经济纵深发展的战略支点。
以创新活力激活合作势能。作为西部发展的“晴雨表”,西博会本身也是西部活力的缩影。本届展会,62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国家馆数量首破20个;2000余个投资项目、超3万亿元引资规模,为全球资本提供精准导航;从空客A350碳纤维机翼到国产重型燃气轮机再到“人造太阳”环流三号,一批“首秀”技术彰显中国创新的西部贡献……这些跃动的数字与场景,印证了西博会搭建的不仅是展台,更是一个共享机遇的舞台。它让世界看到,西部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发展哲学:以开放拥抱变革,以合作激活潜能。我们期待,西博会从“展会效应”转向“长效机制”,建立“展前需求对接、展中签约落地、展后跟踪服务”的全周期平台,推动签约项目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利用西部绿色能源优势,设立国际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将“风光资源”转化为全球碳中和合作的新支点。
开放的新时代,西部的新征程。二十届西博会,恰似一部西部发展的“时间简史”。从“打基础”到“高质量”,从“内陆”到“前沿”,西部大开发的新篇章,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生动注脚。当全球客商在成都共赴“西博之约”,他们见证的不仅是一场展会,更是一个区域以开放为引擎、以创新为动能、以合作为纽带的发展传奇。这场约定,向世界传递一个清晰信号:中国西部正成为确定性时代的“力量之源”。(宣讲家网 黄宗跃)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