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出租车装摄像头夭折”背后当反思(3)

【案例】“出租车装摄像头夭折”背后当反思(3)

的士摄像头拆除不如改进

广州的士安装摄像头属于试探性,结果招致部分乘客反对。现在,这些试探性摄像头被悄悄拆除,说明广州两家出租车公司对乘客的尊重。尽管出租车内空间算不算公共场合还存在争议,没有定论,但只要有乘客反对,就不能无视乘客的诉求。冲这一点,给广州拆除摄像头的两家出租车公司点个赞。

出租车内拆除摄像头,维护了一些乘客的隐私权。不过,这并不是理想的选择,因为没有了摄像头,对乘客和司机来说,都有所损失或不便。比如,乘客在出租车内丢了东西,就不能确定是司机还是别的乘客拾到;比如,如果司机抽烟或对乘客做出了不雅举动,就没法界定其行为;比如,出租车司机少了一份安全的保障;比如,在司乘发生纠纷时,也少了一份责任认定的依据;比如,犯罪嫌疑人乘客出租车,公安部门少了一条有价值的线索……总之,我们衡量一下出租车安装摄像头的利弊,可以发现,出租车内装摄像头的重要性还是不该被忽视的。

其实,任何措施、制度都有利有弊,众口难调。广州的这些出租车摄像头属于试探性,虽然有乘客忧虑隐私权不保,但没有遭到所有乘客的强烈抵制,这就是说,出租车摄像头并没有被逼到非拆除不可的死角。更何况,其中的不足之处是可以用其他措施来弥补的。作为乘客,不妨换位思考,理解出租车安装摄像头的必要性。所以,广州出租车运输公司可以从重新调整摄像头位置、督促出租车在车门的醒目位置张贴提醒标语、增加对视频内容的保密监管等措施,保障乘客隐私权。当然,广州也可以借鉴一下东莞的成熟经验,对的士摄像头加以调整、改进。

概而言之,运输公司可以在确保乘客知情权和尊重其隐私的前提下,对的士摄像头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让乘客们接受。一遇到挫折就悄悄地拆除,未必是上策。

出租车摄像头夭折,折在服务

无论摄像头安装费用最终由谁承担,总归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只试用了一个月就被拆除,未免遗憾。不得不说,这是一次失败的试运行。很多人认为,失败的原因在于涉及侵犯乘客隐私。但笔者以为,并非仅仅如此。

任何一项举措都不可能带来百分之百的利好,在出租车里装摄像头也是。相关举措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可以帮助乘客找回遗留物,减少纠纷;可以监督司机服务,减少摩擦;可以给司机和乘客提供安全保障,减少危险。但另一面,也确实可能危及乘客隐私。

然而,由摄像头打开的隐私之门完全可以由制度、技术、法律来关上。事实上,广州市本次试安装已采取多方努力。在技术上,摄像头全程监控内容,实时传输回后台专门的监控中心硬盘中保管;在制度上,规定只有广州市交委在需要调查取证时才能调取相关录像。

此外,乘客的隐私还有法律护航。能够接触到资料的人员并不多,只要录像被不当使用,很快就能找到侵权者。而侵权者不仅须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严重的可能承担刑责,涉嫌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

按说,乘客已得到全方位的隐私保护,为什么抵触情绪还是那么大呢?根本上是运行理念出了问题。相关部门单边推动,没有从乘客角度出发,赋予乘客一系列权利,以消除乘客顾虑。

首先,在定位上,没有让乘客感受到这是一项利大于弊的举措。同在广东省的东莞市从乘客服务为出发点,主打监控司机和乘客实时打分功能,不仅没有遭到多大抵触,反而迎来一片叫好。

其次,摄像头安装的位置不妥当。既可能挡住司机视线,更是直对着乘客,给双方都带来了不适感。

最重要的是,没有明确乘客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完全可以以缩略图方式,在车内明示摄像头的有效范围,要求司机在乘客上车前明确告知,且为乘客安装开闭装置,由乘客自行选择、操控是否接受监控服务。

如果理念出了短板,再好的初衷都难成功。实际上,这个道理放之四海皆准。所有改革者、创新者都需要变管理为服务,时刻从民众角度出发,让民众感受到权利和尊重,而不是义务与剥夺。如此,改革创新才能以最低成本、最小阻力顺利推动。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