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拆除摄像头并非私权的胜利
越来越多的摄像头,引发了人们对于隐私权遭侵犯的担忧。确实,近年来,媒体报道也披露过不少案例。比如2008年《南方都市报》报道的深圳“偷窥门”,监控摄像头拍摄了居民洗澡、更衣等细节,网民们在当地政府信息网站就能查阅。基于这种对摄像头滥用的担忧,广东出租车拆除摄像头,便引来了不少叫好声。
但平心静气地想一想,摄像头本身并无正邪之分,关键是看人怎么运用。出租车,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其人流情况十分复杂。近年来,发生在出租车上的案例也有不少。或是乘客抢劫司机,或是司机图害女乘客。倘若每辆出租车上,都能装上一个摄像头,那么相关事例发生的比例是否要少一些,警方搜集相关犯罪证据是否也要更便捷一些?
说到底,摄像头会不会侵犯公民隐私,是一个监控行为如何划分好公私权限的问题。具体到出租车,乘客隐私权的范围还存争议。从民众的情感来看,倾向于认为出租车是一个独立空间,乘客在这个空间的行为都是一种隐私。但话说回来,出租车到底还只是一个交通工具,它不可能享有类似酒店房间以及居民楼一样的待遇。要求出租车上给予这种隐私保护,毫无疑问夸大了私权的边界。
从先进国家与地区的实践来看,在出租车装摄像头,早已成为标配。注重保护公民隐私的英国,便在出租车上装了摄像头。俄罗斯则规定,进出地铁的出租车必须装有摄像头,因为地铁人流量大,公共安全形势复杂。美国拉斯维加斯的每一辆出租车,也都装有摄像头,既方便乘客找回失物,也保障了司机与乘客的安全。
难道这些国家的公民不用担心出租车摄像头侵犯私权吗?答案是否定的。只是,这些国家在推行出租车装摄像头时,也同时完善了相关法律设置,对滥用摄像头,以及侵害私权的行为,有明确的制裁惩处措施,以此约束摄像头的职能在维护公共安全的范围之内。反观我国,不仅连隐私权的界定尚未分明,甚至连什么单位具有设立摄像头的权限也不甚清晰,似此,又怎么用好摄像头,让公众打消现实版“窃听风云”的疑虑?
在出租车装摄像头与保护民众隐私,不是一个二选一的命题。这既需要相关单位推行决策公开,认真听取民众意见,更需立法机构的积极作为,明确出租车上的隐私权益。不搞清楚这两点,无论是装摄像头还是拆摄像头,都只是一种脑门发热的行为,且慢对其鼓掌叫好。
【启示与思考】
无所不在的监控,正日益深刻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安定与不安”。或许,这便是现代社会一个根本性悖论—“技术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又恶化了我们的处境”。直至,这种纠结体现于一辆辆出租车上,小小摄像头的“存亡兴衰”,似乎微缩了一切。
一场极为短命的试验,最终在一片非议中不了了之。广州出租车与摄像头的短暂“联姻”,之所以激发强烈反弹,概由于其冲击了公众的容忍下限。车内监控器的存在,让乘客燃起了一种“退无可退”的愤怒。这份焦虑感,放诸于“时刻被监视”的大环境下,势必被敏感放大:当民众被迫接受了太多摄像头的扫视,又怎能再容忍小小车厢也告“沦陷”呢?此事中,广州市民异乎寻常的整齐发声,颇有“守住最后底线”的决绝气势。
不成熟的技术生态,也决定了大范围采集市民信息的商业行为,要遭遇极大风险。规模宏大的数据库,一旦被泄露、被窃取,难免造成大面积的社会伤害。而更隐秘的忧患在于,纵使数据保存完好,也无人能确信,其不会被持有者滥用或进行盈利性开发。所谓大数据时代,市民数据被肆无忌惮地收集、利用,却未获得一丝相应的回报和承诺,当真诡异得很。
为了维护公共安全,确实需要在出租车上安装摄像头,而这种摄像头的安装,也确实需要牺牲公民一些隐私的权利。如知情权、肖像权、隐私权。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约束,也有可能造成对乘客的违法侵权。因此规范管理才是最重要的。诸如出租车必须有自动提示,告诉乘客这里有摄像头,不要做违法或者不雅的动作;并加强对信息的严格管理和保密,对出现泄露公民隐私的情形时,必须进行严肃处理,触发法律的应依法追究责任。只要找准个人隐私权与公共安全的一个平衡点,进行规范管理,出租车安装摄像头还是具有保护公众利益和安全的价值作用的。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