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所处时代的根本问题和发展趋势,用融通中外的理论框架和学术话语体系形成对于中国实践、中国道路的解释力、支撑力和引导力,已成为中国理论界学术界亟须研究和应对的紧要问题。有鉴于此,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行政学院、光明日报社和武汉大学共同主办,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中国实践与中国话语”全国高层理论研讨会于6月6—7日在武汉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百余名参会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有深度的研讨。
中国话语的内涵实质与当代境遇
构建中国话语的前提,是对中国话语的内涵及其实质的理解和把握。冯天瑜教授从文化史角度指出,中国本土文化在先秦、秦汉已蔚然大观,诗书礼易等中华元典及诸子书集其大成,至今仍是我们话语系统的根本。其后,中国话语系统的重大发展一是古今转化,一是中外互动,至今仍身处其中。吴晓明教授指出,学术话语虽然在发展中逐渐赢得某种独立性的外观,但从根本上与历史性实践有关,是从属于现实生活的语言。只有当历史性实践充分地开辟出自己的道路并积极地显示自身时,植根于此种“活的语言”之中的学术话语体系方能生成、发育并繁盛起来。阎孟伟教授更是明确指出,中国话语即能够准确反映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质内容的观念体系,并用我们的语言予以概括、表述。
诚然,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总是在具体的现实境遇之中展开的。不少与会学者从西方话语霸权、意识形态安全、中西学术“话语逆差”等论域,直陈当下中国学术话语与中国道路所昭示的发展优势相比,居于令人堪忧的劣势地位。郑永廷教授认为,话语权之争归根到底是社会发展方向和根本利益之争。秦宣教授则指出,中国当代学术体制积弊对学术创新和发展的制约,知识界依附于权力和资本及由此而致的不良学风,是当前中国学术话语在国际上影响趋弱的重要内因。
由上观之,把握当代中国学术话语的境遇,找准中国话语体系在世界话语体系中的位置,防止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中的理论缺席和学术话语的主体性失落,使中国发展理念、中国实践经验凝聚成具有感召力的时代话语,推动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并对国际话语体系产生影响,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促进人类文明多样和谐发展,确实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
中国话语的建构方向与提升之道
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杨克勤教授认为,构建中国话语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既发展好中国实践,又总结好中国经验;既做好中国事情,又讲好中国故事;既发展我们的硬实力,又打造我们的软实力;既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吸收世界文明的先进成果;既善于站在中国准确地看世界,又善于影响世界公正地看中国。
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此,王东教授提出六大方略:把时代课题与中国话语相结合,把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挖掘和学理性开发,才能与新自由主义争夺话语权;把马克思主义中活的东西、中国民族文化中好的东西、西方革命中精华的东西结合起来综合创新;扎根民族传统文化;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学术层面的深入挖掘;重视文化的自由、个性和创造。至于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关键,秦宣教授认为是实现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有机统一;韩喜平教授则认为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反思西方话语体系和继承中国传统的话语体系等问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