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语的实践根基与学术品性
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不是封闭的概念推演和抽象的逻辑论证,也不是“寻章摘句”之学。陶德麟教授认为,在“中国实践与中国话语”的研究中,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吃透中国实际,从发展着的中国实践中准确地提炼出对中国发展有重要意义的问题来。
构建中国学术话语,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高度重视把握中国实践对打造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所起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这也是提升中国话语学术品性的根本路径。尹汉宁认为,理论创新要以回应和解决中国问题为立足点,衡量理论的好坏优劣以回应和解决中国问题为标准;在回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打破“洋教条”,善于用“中国话语”讲述“中国故事”,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实践”。丰子义教授提出,要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和世界历史眼光,突显中国道路、中国问题、中国经验对于解决人类社会普遍问题所具有的普遍价值,促进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自身的发展。
构建中国学术话语,要夯实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权的学理支撑,高度重视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侯惠勤教授认为,要对现有学科进行前提性批判,确定学科研究对象,寻找自身的学术立足点;要确立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判断的客观坐标,建立相应的核心学术话语;要对正义的社会价值诉求进行科学论证,确立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学术评价标准。
中国话语的本土立场与中国价值
构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显然不能简单依附西方理论范式或延续西方现代性逻辑,不能用西方社会中成长的话语理论来衡量中国丰富独特的发展实践,削中国实践之足以适西方理论之履。与会者认为,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要让中国道路,尤其是中国梦想作为核心话语,体现到各个学科研究领域,既用中国梦为话语体系赋予深刻的时代内涵,又通过各个学科的概念、范畴为中国梦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
俞吾金教授提出,作为当代西方哲学中核心观念的实践哲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的根本倾向十分接近,实践哲学的中国话语可以用“道”与“谋”、“知”与“行”、“经”与“权”三组概念来表示,并且要从理论上的转向变为话语上的转向。张晓晶教授认为,中国实践为中国经济学突破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话语权创造了契机。古典经济学的中国渊源表明,中国经验的价值早在历史上就有呈现,中国发展经验构成中国经济学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核。颜鹏飞教授着重阐释了“社会主义调节经济”这一创新话语,其具有马克思主义遗传基因、元素和话语,具有中国本土化文化根基、价值支撑和话语,是基于马克思总体性方法论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合力”理论。此外,杨小军教授阐述了“法治中国”这一话语表述蕴含的核心命题及其时代特征。
可见,中国的发展经验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提供了坚实基础,学术话语体系又为总结中国经验提供了强大支撑。与会学者对于本学科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学术话语构建的积极思考,反映出一种基于理论自觉的本土立场和价值自信。
中国学人的理论自觉与中国情怀
会议通过了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同仁发出的《东湖倡议》,体现出与会学者高度的担当意识、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倡议书指出:植根中国实践、直面中国问题、弘扬中国价值、持守中国立场,是时代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呼唤和要求。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者要勇于立于时代前沿,抱守理性真挚的民族情怀和大爱深沉的民本情怀,恪守学术道德,秉持优良学风,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反思、价值守望、文化传承的经世致用功能,运用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深入解读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切实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学术话语权,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以独特的姿态在世界文明大道上绽放出灿烂的光辉,为民众福祉和民族复兴担当学者责任,为人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
一国之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准和创新能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要自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就须拥有自己的根基、灵魂和品性,而这一切都表现为拥有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这次主题鲜明的理论研讨活动展现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理性精神和价值情怀,这是一种把服务于国家、人民和社会作为学术研究的志业目标和使命担当的情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