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最紧迫的任务是揭示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2)

思想最紧迫的任务是揭示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2)

人总能重新开始

■孙周兴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关键词:直接发动未来性个体自由

我对自由的理解可以从我的微信签名说起:人与猪的本质差别在于,人总是能够重新开始。这正是我对人的本质的定义。

人总是能够重新开始,是说人具有当下直接发动的能力,这是20世纪现象学哲学的根本诉求。本质世界固然是形式的、抽象的,但它的基础却在我们当下的直观中,是可以直接把握和直接呈现的。好比“自由”虽是一个普遍概念,但当我们理解它并不需要“中介”。恢复这种直接性,是20世纪哲学的愿望之一。

人总是能够重新开始,是说人首先是自由的个体。这是20世纪存在主义的基本诉求。个体此在是可能性的存在,是向将来开放的存在,所以个体才是自由的。可能性高于现实性。因此,存在主义者说“存在先于本质”。

西方哲学史中,本质主义一直是主流;但在过去不久的20世纪里,存在主义渐渐占了上风,它以革命的方式确立和维护了个体自由。尽管这种强调个体自由的哲学甚至演变成反抗制度的革命行动,但我们不能因为一种哲学产生消极的政治后果就否定这种哲学的意义。作为哲学思潮,“存在主义”仿佛早已经被当成过时的东西抛弃了。但如果从较大尺度的思想文化史视野来看,我们看到,所谓“存在主义”仍然是西方主流形而上学批判的最强音,其思想成果已经深入人心。它直指人心,因此它有未来性。

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今天的人类面临的正是这样的情况。今天的人类大概已经到了马克思所谓的“普遍交往”的状态,已经成了“世界历史性的”人。就此而言,未来哲学的开展依然要继承和发扬在“存在主义”名下对个体自由的理论,这是未来哲学的使命。

尼采说的“上帝死了”,意味着人缺失了神性的尺度,使得有限而悲苦的人生问题变得愈加紧迫。他最后回到个体在瞬间启动的创造性,总结起来就是:人总是能够重新开始。

回到今天论坛的主题,其实我想表明三点:一、人具有当下直接发动的能力。二、人是自由的,个体自由是哲学的核心关切。三、自由是创造之本,自由意味着不断重启的创造。只有当个体自由这一核心价值得到真正维护时,民族文化的创新和民族共同体的复兴才是可期待的。

儒学的落小落细落实

■陈卫平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制度落实多元包容白虎观会议

中国传统社会在汉代以后的2000多年里,儒学作为核心价值始终没有变,它指导和规范着国家、社会和个人,渗透到日伦生活中。它的落小落细落实对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启示意义。

首先,在确立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上,义理阐释与制度落实相结合。公元前81年,也就是汉武帝“独尊儒术”的59年以后,在著名的盐铁会议上,官位仅次于丞相的御史大夫桑弘羊和贤良、文学等儒生展开激辩,前者批驳后者的儒家讲“仁义”的价值观,并明显地占据了上风。儒学在汉代之后成为核心价值的重要途径,是通过制度设计而使其具体落实。汉代阐发儒家三纲五常义理的重要著作,除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外,就是根据公元78年召开的白虎观会议而编撰成书的《白虎通》。陈寅恪称“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从盐铁会议到白虎观会议,经过了近百年的时间,把义理阐释和制度落实相结合,儒学的三纲五常才有效地被确立为核心价值。其次,在表达核心价值的话语体系的构建上,坚守基本价值与多元包容、对接历史、艺术形象相结合。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是儒家表达其核心价值的话语体系。

四库之“经”,即儒家的经典著作,集中阐发了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它贯穿着儒家认为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思想、基本路线、基本原则,表达的是对基本价值的坚守和自信。四库之“子”,反映了 “经”对多元的包容和吸纳。“经”与“子”的统一,表现为前者对后者的有所肯定、借鉴和审慎汲取,从而达到一元与多元、主旋律与多样性的统一。四库之“史”,显示了核心价值与历史的对接。是“理”(道)与“事”(器)的关系,理从事出,事以证理,表明作为核心价值之“经”具有被历史事实所证明的合法性。四库之“集”,赋以艺术形象从而打动人、感化人。“经”与“集”的关系,是“理”与“情”的关系,理合于情,以情入理。于是作为核心价值之“经”就容易入耳、入脑。

显然,以“四库”形式建构核心价值的话语体系,对于我们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话语体系具有借鉴意义。

为政以德 众星拱之

■冯俊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关键词:德治示范协同奋进

今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的师生座谈会上讲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我认为,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归根到底就是一个“德”字,核心价值观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道德活动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执政者一直有德的要求。对于个人来说,要把修身立德放在第一位,对于统治集团来讲,就如孔子所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即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在我们选拔干部时基本原则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干部为人好、德行好但能力差一些,老百姓能接受和容忍;一个干部为人差、德行差,即使能力再强老百姓也不认可。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应该做带头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古今中外,道德教化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例如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在论述开放的道德的特征时就认为,开放的道德要通过道德英雄人物的感召力和榜样的力量激发人们去追随,榜样的示范带领别人前进,从而推动道德的传播。

我们今天宣传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领导干部的正面、反面的示范效应都很大,领导的德行好会起到正面的示范作用,很多人会向他们学习,领导的德行不好会影响党的形象和政府的公信力,领导干部品德不良的危害远远大于普通人的失德,容易引发社会风气的败坏和人心的涣散。

我们不能要求领导干部个个都成为道德模范,那也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也不能让领导干部成为道德水平最差的群体。领导干部要以道德力量去赢得人心,凝聚力量;领导干部要以道德力量取信于民,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领导干部要以道德力量示范于民,引领社会风尚;领导干部要以道德力量团结大众,凝聚协同奋进的共识。

立足本位 综合创新

■谢遐龄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哲学系

关键词:传统创造性革新并行不悖

读书人自古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即使穷困一隅,思想所及仍是天下大事。北宋只是当时中国的一个区域性国家,然而大儒张载开口就讲民胞物与、圣人与天下万物同体——他的思想超越人间,遍及宇宙万物;继承、发展《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伟大思想。

中华民族向往强大。孔子倡导的强者观是恪守信念坚持自己的价值观。

核心价值体系是民族复兴基础和前提;也是民族复兴组成部分。

核心价值体系植根于文化传统。但还要看到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必须正面现实,全面考虑。

近几个世纪是中、西、俄三种文明体系在中国相互作用的时代。过去讲中西文明遭遇,这个模型不完整。应加上苏联影响。实际上现在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中争论、冲突多半围绕苏联影响开展。所以应确立三文明体系模型。

三种异质文明在一个空间中遭遇,争论、冲突不可避免。这是现实,不可回避。我建议:一是放弃排除、消灭某种要素的念头。这么多年较劲,谁也灭不了谁,这就说明消灭不了,当思共存之道。二是各文明之要素,有的可相容,也有差异、甚至全异;从而会有争执甚至冲突。这是很自然的,要看作正常。要努力做到使差异和争执等成为推动力,尽量避免成为破坏力。

有一个成说:传统创造性革新。其明确昭示传统是丢不掉、割不断的;但不完全——忽视了另外两种文明体系要素的现实存在。

所以我提议:立足本位、综合创新。中国正在走的、将要走的,必定是三种文明要素相合磨合、寻求共存之道的过程。相合的,欣然相就、怡然自得;相异的,在争论与冲突中逐渐协调。

核心价值体系要坚定地立足本位、充分考虑综合性。

立足本位,意味着要有坚定的信仰;意味着要有赤诚的忠诚。核心价值体系不能缺少信仰与忠诚。

中华民族的信仰深深植根于文化传统之中:天、仁。天就是人民——古语“天听自我民听”;仁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诚如《中庸》所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历史没有旁观者

■俞吾金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关键词:猫头鹰高卢雄鸡客观价值关系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曾把哲学比喻为“黄昏到来时才起飞的密纳发的猫头鹰”,这个比喻蕴含的理论预设是哲学总是在事后发挥作用。一些当代哲学家,也把哲学定义为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的概括和总结,而概括和总结永远只能发生在事后,不可能发生在事前。哲学被如此定义时,它对现在和未来的预测与提示的功能也就被遮蔽起来了。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切内在条件一旦成熟,德国的复活日就会由高卢雄鸡的高鸣来宣布。”“高卢雄鸡”的比喻表明,哲学还具有事先进行预测和提示的功能。这两个不同的比喻,展示了马克思和黑格尔对哲学功能的不同理解。

维特根斯坦曾断言:“假如某人仅仅超越了他的时代,时代总有一天会追上他。”言下之意,卓越的思想家不但可以超越他自己的时代,甚至可以超越更多的时代。

如果说,事后的概括和总结容易使思考者蜕变为旁观者,那么,对哲学的预测和提示功能的重视则总是激励着思考者升格为积极的参与者和行动者。

在我看来,哲学与时代至少处于双向塑造的互动关系中:时代塑造着自己的哲学;哲学也编织着自己的时代。事实上,历史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与并塑造着自己的时代。

作为哲学研究者,当然只能以哲学的方式,即理解和阐释的方式来参与并推进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生活的发展。当前,我们在精神生活中面临的根本任务就是守护核心价值,实现民族复兴。

核心价值之所以值得守护,因为它代表的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客观价值关系,而这种客观价值关系正是在深入反思当今生活世界本质的基础上被阐发出来的。就实现民族复兴来说,我们要努力把中国人信奉的经验性的实用理性提升为博大精深的实践智慧,以便引导这个伟大民族绕过各种暗礁,战胜各种障碍,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哲学的更切近的意象不是猫头鹰,而是高卢雄鸡。这只高卢雄鸡必将在中国引吭高歌,并把自己美妙的声音撒播到整个宇宙中。

精神重构之困局

■陈学明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关键词:有机组合示范效应多元化

这次哲学讲演给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就是各位学者从哲学上论证了当今中国必须重构精神。确实,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精神上的“崩盘”比金钱上的“崩盘”可怕得多。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没有发达的生产力,“一打就败”,但是如果没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力,那么“不打也败”。关键在于,在当今之中国,仅仅说明重构精神之重要还是不够的,更主要的是要说明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如何重构。

有人可以把重构精神理解为在中国来一场西方式的“启蒙运动”,也有人把重构精神等同于“复兴儒学”,当然,也有人提出重构精神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三条途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通过这三条途径的“有机组合”来重构精神,这正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

另外,我们还应看到,我们今天重构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正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我们应当正视和破解这些难题。我所说的难题主要有:

其一,我们所要重构的精神和核心价值观与现存的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不相一致,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的经济关系中很少得到有力的支持。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理念总发端于一定的经济关系,缺少了相应的经济关系就容易成了“空中楼阁”,它的生命力就成了问题。

其二,核心价值观需要人们身体力行,它应当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践行核心价值观最需要领导干部这个群体树立示范作用。但常有报道告诉人们:一些领导干部完全是言行不一,他们的行动与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这就严重地影响了领导干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示范效应。

其三,现在是个多元化的时代,经济发展模式多元化,相应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也多元化。这种多元化很可能作为一种“常态”而存在。在这些众多的价值观念中,要让某种价值观作为“核心”加以培育和践行,这必然要受到其他价值观念的挑战。

所有这些难题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哲学工作者只要真正正视这些难题,是能够为破解它们做出我们的贡献的。

哲学十子同话核心价值 社联文汇市民共享思想

6月21日,在社联群言厅,“东方讲坛·文汇讲堂-哲学与我们的时代”哲学演讲季举行了开放论坛,社联党组书记沈国明担任主持,社联主席秦绍德、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裘新致辞。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琪作闭幕致辞。十位哲学教授聚焦“核心价值和民族复兴”作了演讲,前排左三起分别为吴晓明、陈学明、高瑞泉、童世骏、俞吾金、孙周兴、陈卫平、谢遐龄、孙向晨;资深哲学教授赵修义(后左三)、资深听众章博华(前左一)分别发言。文汇报社陈振平、黄强、谢海光,上海社联桑玉成、刘世军,东方青年学社季桂保和出版界王为松等领导与约150名来自学界、社会各界的听众分享了嘉宾们的精彩观点。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