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最紧迫的任务是揭示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

思想最紧迫的任务是揭示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

哲学如何参与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传统儒学的启示,理性氛围的培育,天下为怀的追求 中国学界任务:用思想揭示社会现实

哲学先导与实践优先

■高瑞泉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哲学先导价值重建哲学准备

在“哲学与时代”的视域中讨论“核心价值与民族复兴”问题,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哲学的前导作用与实践的优先性之间的关系。

前辈学者早就指出,如同欧洲近代一样,中国近代哲学变革成为政治变革的先导。在一个长达世纪之久的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背景下,通过各种思潮的辩论与互动共同推动的,我们现在通常把它们归结为中、西、马三大派别。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近代以来的哲学变革,会有今天的中国崛起。譬如说,如果没有进化论的传播,中国人会摆脱循环论的历史观?没有对于历史文化的反省作准备,中国人会接受马克思主义?而如果没有这些,中国知识分子会从注重心性修养到更注重改变世界,会有今日那种努力进取,雄强争胜的普遍姿态。而在文化危机的条件下又重新确立自身的文化本位。这一点在最近三十多年“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再次体现:改革开放就是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开始的,哲学的先导首先就为实践优先开辟了道路。可以解释为“摸着中国的石头,过现代化的河流。”在那里会到达我们的梦想之地——国人现在把它叫做“民族复兴”。

哲学的先导作用,不仅仅影响到政策,它还影响到广泛的社会生活,造成精神解放的社会氛围。在公共思想史的领域,自由思想、创造精神、个性表达,都同时得到原则上的肯定。尤其是在哲学领域,它同时开启了哲学繁荣的新天地,主体性哲学和现代化所共同表现的对诸种形式的合理性的追求,都曲折地表达了现代民族价值的重建,而其最显性的成果就是核心价值的提出,只要正视当代中国的历史,就会意识到包含了自由、法治等重要观念的核心价值的提出,代表了历史的巨大进步。

价值重建的过程是哲学革命为先导的现代化运动的重要环节,现代化运功与中华民族的复兴是高度重合的整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解放思想,百家争鸣,哲学作了清道夫的工作。

但是,我们同时也承认,尽管价值重建的过程也已经变身为主流社会的焦点,当代哲学对此的准备并不充分,最重要的是中国哲学对于梦想之地的秩序原理尚需要进一步探明。伟大的时代有理由期待与实践丰富性相匹配的哲学。

传统 现代与天下为怀

■孙向晨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关键词:扎根价值标尺以天下观天下

一个社会有健全的价值体系,人们视作理所当然;一个社会失缺健康的价值体系时,生活的外罩依旧鲜亮,规范却已失序,人心离散,乱象层出不穷。

在我看来,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必须回应三方面的诉求。

第一点是扎根文化传统。核心价值观真正能够在社会中生根发芽,能够引领社会,非常关键一点,在于这样一种文化价值观能够扎根传统。迄今我们的国民教育体系中还没有建立一种对于我们文化传统的完备理解。明年是《新青年》诞生一百周年,但我们至今依然不能心平气和地来面对我们的文化传统。“扎根”不单单是表面上的守护,关键是要打通它与现代社会之间的经脉,使之成为我们今天前进的动力所在。“扎根”意味着我们有能力把我们五千年所积累下来的文化智慧和生命智慧贡献于现代世界。完成这个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第二点是沐浴现代文明。上海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接触现代文明最早,即便是上海这样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城市,是不是真正具备现代文明了呢?现代文明不只是整洁的城市外观,井井有条的秩序。现代文明有一杆价值标尺,这个标尺就是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守护每个人的自由,坚守每个人的尊严。离开了这个标尺,在迈向现代社会的道路上就会出现偏差,历史上的日本、德国、俄国就是现成的教训。

第三点是要守护天下理想。天下为怀的理想既是这个全球化时代的要求,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特征所在。“中国”与“天下”历史上是两个互为补充的概念。坚守中国,同时胸怀天下,天下为怀也指向守护中国的精神价值。老子说“以天下观天下”,而不是以国观天下,不是以家观天下,不是以身观天下;这跟马克思剖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尖锐矛盾,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因此,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人类的未来提出我们的价值目标和主张。

总之,核心价值观必须回应时代的价值关切:面向过去,扎根文化传统;面对现在,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展望未来,守护天下理想。

用思想揭示当今“现实”

■吴晓明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关键词:现实必然性新文明类型

我上次演讲的主旨是说:哲学是思想的事情,而思想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当务之急。对于今天的知识界和社会科学界来说,这个思想任务的目标和要义究竟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揭示现实,揭示社会的现实,揭示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

我认为这是思想最紧迫的任务,也是思想是否真正开展的确切标志。

揭示和切中社会现实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是需要思想,需要哲学理论的。现实决不像我们通常想象的那么简单和轻易。按照黑格尔的说法,现实首先是实存和本质的统一;第二,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现为必然性。如果我们还没有触到本质的东西,还没有理解在展开过程中的必然性,那么,现实就根本不可能被碰到。比如有一种说法,说国民党的失败是军事失败。但从本质来追究,它首先是政治方面的失败,尤其是社会方面的失败。又如,在上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和梁漱溟有一场著名的争论。其实质在于:中国革命胜利之后,是继续维持一个小农生产的国家,还是要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化?如果要工业化,是否能够避免通过剥夺农民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

因此,所谓现实并不是仅仅通过我们的知觉便可以直接给予我们的东西。因此我们在这里特别强调思想的任务就在于揭示并切中社会现实。

要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的复兴事业,同样需要深入到中国的社会现实中去。

第一,自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这是一项根本的任务,这个根本任务直到今天还在被执行。这一任务及其根本上的重要性是有其现实根据的。

第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特别是最近中国的快速发展,不仅有其自身的重要特色,而且迅速抵达了现代性本身的限度。一是自然的限度。二是社会生活的限度。在一个没有救赎宗教的国家,仅只趋从市场的唯利是图——所谓“犹太本质”,终将导致社会生活的崩溃。

因此第三,中国道路的实际展开与未来走向,在其特定的阶段上必定改弦更张,而在这种改弦更张中将产生出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

对于中国的知识界和社会科学界来讲,只有当社会的现实能够被揭示着前来同我们照面,思想的航船才能重新扬帆启航,当代中国的学术才能开始获得它的自我主张。

学会讲理

■童世骏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理性平和商谈伦理情商群商

人们之所以要讲理,是因为要为各自的思想和行动提供理由,使之变得合理。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合理”一词出现了16次。它是十八大提出的“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要求的具体体现。

在我看来,哲学的一大任务,就是培育“理性平和”即“讲理”的态度和能力。

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讲理的态度和能力既是其重要条件,也是其重要内涵。

在国家目标方面,讲理既是国家目标的实现手段,也是国家目标的内在要素。比方说,我们要通过提高讲理的能力来发展科学和教育,进而通过发展科学和教育来建设富强和文明的国家。而对文明、民主与和谐的理解中,国民的“通情达理”和“知书达理”的意思,一定蕴含其中了。

在社会价值方面,“讲理”一方面与古代中国的“以理服人”的“王道”传统一脉相承,另一方面与当今世界的“商谈伦理”有内在联系。最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过程或知识创造过程,是学术共同体的理性商谈或讲理论辩的过程,而在这种过程中,学术共同体成员摆脱利益和权力的束缚;讨论参与者对各方发言权予以同等尊重;所有各方服从而且只服从最有说服力的理由或论据的力量,等等。这些要求作为哲学家们所说的“范导性理想”而得到承认,而这种承认对于科学研究事业则具有“构成性规范”的地位。科学研究的这些规范和实践,对于在整个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具有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

在个人品质方面,“讲理”一方面是“爱国主义”所要求尊重和认同的民族文化的核心,另一方面也常常与敬业、诚信和友爱等价值有内在联系。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讲理”的能力和意愿越来越与个人的职业行为有关,与“敬业”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至于“诚信”与“友爱”,它们本身就是“讲理”态度的重要内涵。讲理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素质,而同时是一种社会素质;要学会讲理,不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智商,还要提高自己的情商和群商。

所以,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哲学工作者的任务就是推动社会学会讲理,不仅学会运用讲理的方法、学会享受讲理的过程,而且意味着要尽力创造条件去鼓励讲理,尽可能避免或改变讲理者吃亏而不讲理者占便宜的局面。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