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职业教育“工士学位”值得探索(3)

【案例】职业教育“工士学位”值得探索(3)

“工士学位”与职业教育都需要正名

首批工士学位诞生,其实早有迹象可循。一是有人大代表于数年前就建议在高职院校中设立此学位。二是,工士学位所借鉴的国外副学士学位制度,其实已经在个别学校试水:2011年,厦门华夏职业技术学院引进“专业副学士”,当年获批达1100多名。在某种意义上,工士学位只是“专业副学士”的一种更明确与细分的产物。

在虚假文凭、学历崇拜流行的社会大背景下,增设工士学位还是不免引发种种疑虑:是否会助长新的学位与文凭泡沫?能否真正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特别是工士学位所要求的“三证”、“四合格”,又令人担心是否会偏离职业教育重实用性的技能培训的目标,给“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设置不必要的学历门槛。类似的审慎态度确实不乏针对性,但必须正视的是,仅仅将职业教育视为是纯技能培训的社会观念,早已过时,且这种过度功利与单一的培养模式也被实践证明难以跟上社会发展与产业转型的需要。更何况,“动手能力强”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不必然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至于社会性的文凭崇拜,更有多种成因,将之归于学位制度本身,并未切中肯絮。

随着全球化产业升级的到来,对于技术工人与专业人才的衡量标准正在不断刷新。故而,那种将读职业教育视为是考不上大学的次优选择的观念,也应该被重新审视。说到底,职业教育的发展只是社会分工向更精细层面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人文高等教育并无高低优劣之分。而设立工士学位,恰好在职业技能培训之外,增加了人文素养的培养要求,不仅利于职业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同时也随之增加了一定的筛选机制与淘汰效应,将在无形中激发职业教育内部的升级动力。

设立工士学位,还有利于消除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所承受的社会性偏见。近年来职业教育之所以难以跟上产业升级的需要,与将职业教育视为“低人一等”的观念误区不无关系。职业教育中缺少一定的学位认证机制,本身就说明其被排斥在既有的学术体系之外,不但会影响到年轻人的择校、择业观念,也给职业教育者的继续深造带来现实困难。以此而言,工士学位的设立,对于职业教育的自我发展而言,将起到一定的正名之效。

所以,真正要担心的是,工士的评定沦为学士的“降格以求”。众所周知,任何学位的设立都是极其严肃之事,学位认定也必须具备独立而科学的评选标准,而非仅仅是增设一纸文凭。因此,在现实中要严格区分工士学位与学士学位的评价标准,更不能以后者代替前者。鉴于此,对于尚处于试水阶段的工士学位来说,尽快建立与完善评选标准与体系,促进传统职教体系的转型,重新构建契合学位定位的培养模式,才是目前的重中之重,同时在执行过程中,必须防止随意授予等违规行为。殊不知,虽然在学历上被视为是副学士学位,但任何学位的评定在程序上,应该有着平等而严肃的标准。如此,工士学位也才能名副其实。

归根结底,工士学位诞生于职业教育的转型期,它是助力职业教育向更专业发展的一个产物;但工士学位要想实现此一制度性初衷,更离不开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如办学模式、培养体系与标准的更新等。两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也只有认清此点,才能对于这个新事物有着更为客观与公允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看,两者都需要一场自我正名。

首个“工士学位”,意义远超一纸文凭

在“硕士满街走”的当下,一个相当于副学士级别的“工士学位”究竟有多大价值,不少网友表示怀疑。然而,在笔者看来,作为国内出现的首个“工士学位”,其意义远远超过一纸文凭本身,有望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我国现有高等教育学位体系是不完整的,有博士、硕士、学士,但高等职业教育没有学位,导致技术技能型人才上升通道狭窄。职教只是条“断头路”,这种体制上的“先天不足”,导致上职业学校沦为学生考不上高中和本科的“退路”,严重影响了生源质量和人才培养。如今,“工士学位”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让构建“工士——学士——硕士——博士”四级学位体系成为可期。这势必能够吸引更多品学兼优的学生报考高职院校,通过不断深造提升自我,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高级蓝领。

同时,设立“工士学位”有利于提高各级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被看做一个层次而非一种类型,一些地方往往把主要精力用在打造综合型大学,对于职业教育缺乏重视。数据显示,2012年,国内院校本科生均拨款大都达到或接近1.2万元,高职生均拨款却只有4000到8000元。设立“工士学位”,将高职教育明确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有助于端正政府理念,加大财政投入,让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享受到“国民待遇”。

此外,“工士学位”对于纠正社会观念、消除职教歧视也大有裨益。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观念影响,职业教育在国内备受歧视,一些用人单位甚至将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与“差生”划上等号。反观国外,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都建立了职业资格证书和普通教育证书等值等效的制度,其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学院教育文凭在地位上有对等关系,如英国职业资格证书NVQ4级大体相当于学士学位,5级大体相当于硕士学位,且可以互相转换。如今,湖北职院在借鉴国外和中国香港地区学位制度的基础上,试点建立“工士学位”,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营造全社会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

诚然,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学历文凭的贬值已是不争事实。但这种贬值只是相对的,并不意味着处于体系低层次的“工士学位”就必然缺乏竞争力。有为才有位,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持续超过普通本科院校,就体现了社会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认可。同样,坚持“宽进严出”,严把学位关,能够大大提高“工士学位”的含金量,成为毕业生走向社会的有力筹码。就此而言,湖北职院坚持获得学位的学生必须达到“三证”、“四合格”标准,学业成绩和技术技能兼备,这一严格尺度也为国家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建设提供范本。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