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梦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实现中国梦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访中央党校哲学部王杰教授

其次,坚持选“贤”与“能”的人才标准,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人才要求。儒家历来强调用人。孔子在回答鲁哀公问政时,就说“政在选臣”,司马光也说“为政之要,在于用人”。在人才的选择标准上,儒家大同理想中明确指出要选贤与能者,即要把有德有能之人选拔出来。这既是实现儒家大同理想社会所必需的,也是大同社会的重要表征。实现中国梦,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德才兼备之人是实现中国梦的宝贵财富,这是儒家大同理想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再次,倡导“讲信”的社会风气,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社会条件。儒家不仅把“信守诺言”看作是君子的良好操守,更是把“取信于民”视为政权稳固的根基所在。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人们还在遭受着道德失范和诚信缺失的困扰,这与中国梦的美好追求背道而驰。因此,需要我们大力弘扬诚信之风,唯此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国家和睦、世界大同。

记者:中国梦要想获得认同和接受,既要接通历史激活文化,还要以现代文化为现实支撑,您认为中国梦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王杰:从时间维度上说,中国梦是历史的,也是现在的,还是将来的。

中国梦有利于凝聚国人共识。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形式的多样化带来的是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在文化软实力作用日益凸显的背景下,把亿万人民的价值观念凝聚起来,形成共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梦的提出,把人们的视野引向被众多国人接受的共同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助于统一思想,引领行动;把人们的目光从现实投向未来,使人们在发展中看到更多希望,取得更大共识,有利于人们从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中重新定位自己的生活与目标。

中国梦有利于增强公民认同。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存方式的现代化、虚拟化、多样化,人们在价值领域的公民认同感不断降低,不仅表现在公民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的降低,而且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也在日趋下降。中国梦的提出,有利于促进公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国梦强调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体现了国家梦、民族梦与个人梦的完美结合,将个人利益、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有机统一。因此,中国梦的提出,有助于增进公民对中华民族、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认同。

中国梦有利于激发改革活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但又强调,精神因素在历史发展中也具有重要作用。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目前,我国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攻坚期,各种利益与矛盾冲突不断加深,贪污腐败、贫富差距、生态失衡、道德失范、信仰缺失等问题突出。那么,应该如何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出现的这些问题?我想,除了继续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之外,还应该要坚持把物质利益与理想追求、物质刺激与精神鼓励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我们改革的难度或许会更小一些、效率会更高一些。中国梦强调的是国家富强与个人幸福的有机统一,个体幸福和集体幸福的紧密结合。

记者:中国梦的实现,既要继承优秀传统,又要借鉴世界文明成果,您认为中国梦的“中国向度”和“世界向度”是什么?

王杰:从空间维度上说,中国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评论到的“中国的梦想,不仅关乎中国的命运,也关系世界的命运。”中国梦具有“中国向度”和“世界向度”双重意蕴。

从“中国向度”来说,中国梦的实现要立足于中国自身,关键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中国梦的实现时,用了“三个必须”:即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富民强国的正确道路,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用13亿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懈努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把我们的民族发展好。这实际上就很好地回答了实现中国梦的“中国向度”问题。

从“世界向度”方面来说,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世界,也有益于世界。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求得发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这一点上,我们有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从明朝中后期及清雍正朝,由于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造成了近代的百年屈辱。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们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这样的经济奇迹得益于我们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中国梦的实现同时也是世界的重大利好。翻开中国历史,我们不难看到,“丝绸之路”留下的是互利合作的足迹,郑和的“七下西洋”,播撒的是和平友谊的种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中国梦需要和平,只有和平才能实现梦想。天下太平、共享大同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理想。历经苦难,中国人民更加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希望同世界各国一道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历史将证明,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