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危机三题

文化危机三题

我们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和大发展的时代。也正是由于这种大变革和大发展,使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取得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文化成就和文明进步,令我们的生活世界越来越具有文化素质和文明景象。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日益处于重重文化问题压力、文化危机和文化困惑之中。这些压力、危机和困惑都是些什么呢?这里概括为三个主要问题,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为当代文化的三个危机。

第一个危机:“文化过度”

这是我们与我们的生活世界赖以存在的自然世界的关系方面的问题。我们把这个危机称为“文化过度”。

我们的文化世界的存在有一个根本的客体基础,那就是自然世界。自然世界是否仍然“健康”地存在着,是否将继续健康地存在下去,决定着我们的文化的生活世界是否能够存在并继续存在下去。如同大树生长在土壤之上,如果土壤有了毒素,大树必死无疑!

所谓自然世界,就是我们直接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日月星辰所构成的大宇宙的情况,当然对我们的生活世界有一定的影响。但更直接地影响我们生活世界的自然界,就是我们生活于其上的地球及其周围的大气层的情况,即“地”和“天”。人类在大地上居住,种庄稼、蔬菜和果树,放牧牛羊,在河海中捕鱼,通过自己的生产活动获得食物和材料,制作衣服建筑房屋,制造交通工具。同时,人从“天”的自然存在获得自己必须适应的“气象”,得到自己必须呼吸的空气。在人类“工业化”时代以前,天地以其洋洋大度和广袤景象,给予人生命和生活的条件,是人类得以存活的“施惠者”。

人从天地的获得,最初是一种生命的本能。为了活下去,人本能地“必须”去采摘野果、捕鱼猎兽,“必须”躲避暴风雨和雷电,“必须”“设法”防止炎热和寒冷,“必须”逃离大水的泛滥区域,“必须”躲开燃烧起了大火的山林……

在这种“获取”活动和“躲避”活动的过程中,人形成了伟大的“劳动”意识。所谓“劳动意识”,就是人认识到,可以通过自己一定的行动努力,获得自己“想得到”的自然界的东西,防止自然界的现象和事物对自己产生不利影响。随着人的劳动意识的逐步增强以及劳动活动的力度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也不断提高着从自然界“获取”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人在直接的“获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制造工具的意识,从改造自然中可以作为“工具”的“自然物”,到通过自己的理智想象而首先形成“图形”然后制造出自己“想要的”工具,再到人制造出了大型机器、设备以至智能工具。人通过工具对自然进行改造的力度和规模越来越大,自然被人视为可以不断继续获得“人的财富”的源泉。总之,劳动活动使人不断从自然界得到许许多多“需要”的东西,为人创造出越来越多的“方便”和“福利”。

现代化进程开启以后,人在生产中使用越来越多的、越来越大的“机器”、工具和装备,开采出越来越多的地下矿藏:能源材料和资源材料。“蒸汽机”和“煤”被用于工业和商业,是这个时代最初的标志。从此开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人从自然的“获取”变成了“攫取”。人以其日益增强的开发能力来开采地球内部的矿藏,把它们变为工业化生产的能源和材料。工业化则制造出大量的“现代能源”(电力)和“工业制品”(例如塑料和其他高强度的、高密度的以及具有特殊性能的各种材料)。工业化在生产领域的机械化和电气化,导致了人们生活领域的机械化和电气化,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人在居住、饮食、衣着、家庭日用和交通等方面,都享受到了“现代”的优越条件。在发达国家,人们的用水和用电的人均数量不断增加,已经达到了很惊人的水平;同时,发展中国家对能源的消耗和对各种自然资源的消费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大众消费”的市场模式引导全球的“消费狂潮”,“消费”成了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是人的生活目的!这种潮流驱使“地球人”的生活越来越“奢侈化”,导致人对地球自然能源和资源的大量采掘和大量浪费!这种情况导致了四个严重后果。

第一个后果是,地球地表以下的有限的能源和资源的逐步枯竭。很多矿业型城市已经成为地下资源枯竭型城市,许多矿山已经人去井空,满目狼藉。开采前的自然景色,土地、河流、植被、动物,都被彻底毁掉了!人就这样先毁掉一块地方,再接着去毁掉另外一块地方,直至整个地球上的原来意义的自然界被全部毁掉!同时,过度的地下开采导致地球许多地方的地层结构发生变化,地面塌陷成为突如其来的人类灾难,地震海啸的频繁发生,是否也与人类的过度开采有关,成为一个可以被关联的疑问。

第二个后果是,地下能源和资源的大量开采,导致地球上“燃烧”的化学反应越来越多,煤和石油的燃烧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气,污染着人类赖以呼吸的空气;主要以煤和石油为原料的化学工业的生产和几乎所有工业的生产所产生的大量废水废料,污染着人类赖以饮用的水源,污染着大地上生长的人类赖以食用的粮食作物和药物原料;人的衣物原料以及房屋的建筑材料,也都不同程度地被化学物品及其生产过程中的排泄物所污染。这样,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变为“有毒”的环境,我们物质生活所必须的自然物品也都成为“有毒的”物品。二氧化碳的大量超标排放,导致地球大气层活动出现宏观的异常反应:地球表面温度升高,两极冰盖融化,大气环流紊乱,极端性气象频繁出现,暴风雨、洪灾、地表的地质性灾害(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等)也成为当前人类生活的重大威胁。

第三个后果是,工业化导致地球上的生态(植物、动物和人的形态)发生了很大改变。由于地球温度和风雨状态的变化,使得温度和湿度以及风力风向发生变化,继而引起生态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大批动植物物种生存艰难、濒危死亡;也导致洪涝、干旱以及自然大火等灾害的发生,使动植物和人都备受折磨。农作物歉收、干旱等灾害导致粮食和饮用水缺乏,饥饿和干渴威胁着人和动植物的生存。同时,极端性气候和偶发性自然灾害带来瘟疫等流行病、传染病,使得本来就饱受饥渴、忍受着极端寒暑的人们的生存状态雪上加霜。

第四个后果是,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浪潮在生命科学方面的探索,导致如下两种情况:一种是工业制造的物理学机器人和仿生学机器人的出现和日益“拟人化”。它们在人类社会中的生产部门和生活领域中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同时促使人们思考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有一天机器人能把人的工作和劳务都代替了,人还会怎么进一步“文化”人自己呢?人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继续文化”还有什么用处呢?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另外一种是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愿望和美好愿望所导致的人的身体的局部“工程化”。化学美容、美体,还有器官移植、体外受精、代孕和安乐死等,都把人“混同于”一个十分“物质化”的动物或者植物。这种“工程化的人”还是人的“文化”方向吗?

上述所有这些“文化”活动导致了自然界的被破坏并威胁到人的生命质量的下降甚至其继续存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过度”,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大的“文化”问题。

“文化过度”问题启发我们反思以往的历史进化论和进步观念。按照我们熟悉的现代化的历史观念,人改造自然界使人获得福利,人对自然界改造得越多,获得的福利也就越多。而且,现代科学观念就是以不断进行的科技革命来推动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实际上就是人改造自然界的能力。我们惯常所相信的现代化发展观念和历史观念,就是“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现在看来,这个思路是有一定问题的。人如果毫无节制地“改造”自然,不断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力度,不断提高自己的“生产力”,就一定是文化进步吗?就一定能够“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吗?就真的能有效促进人的大文化所理解的人的生命状态的优化和改善吗?

尽管人要文化自己的愿望没有错,但人文化自己的活动,在多大程度上真的能够“有效”文化自己?给人带来福利?在多大程度上人自己的行为会对人的文化理念的实现带来有效促进?这是一个必须认真考虑和严肃反思的问题!

现代化过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人的文化不能过度!人对自然界的改造必须被限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具有一种新的历史意识:以往单线进化论的历史观,从野蛮状态直线地向文明、文化进化的历史观,从低级一直向高级进化的历史观,我们总认为“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的乐观主义的历史观,在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巨大的“现代化灾难”面前,必须被重新思考。我们应该加上对历史的新认识:如果人没有限度地搞资源开发,没有限度地推进现代化,就会把自己置于生存危机之中。

实际上,因无度的开发和享用资源,奢侈消费和对自然的任意掠夺,不仅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也导致社会内部的腐败和混乱,从而导致某些文明的衰落和消失。这样的例证,在人类历史上并不鲜见。这些事实也再一次明确地告诉我们,历史所提供的并不是乐观的直线进化论的美妙图景。

也就是说:历史进步是有限度的;或者说,历史进步必须遵守一系列的“限度”原则。这个“限度”的意思,并不是说历史到某一天就会停滞不前,而是说,历史进步是有限度、有条件的。这限度和条件就是每个特定的具体历史时期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而且这种限度和条件是当时的人认识到的,是人自觉到它是必须被遵循的,因而它们是“文化限度”和“文化条件”。超过了这种限度和条件就是“文化过度”。

在文化诸限度和条件之中,最要紧的是人口增长速度即人口的增加问题。地球的资源和能源的数量是恒定的,人口增加越快,人均占有量就越少。其次是对资源和能源的人均消耗量问题,奢侈的挥霍型消费催生了对资源和能源采掘的贪婪雄心,所以,适度生育和适度消费是最重要的文化!当然,现代全球各国家间的实力竞争又相反地推进以能源资源开采为基础的工业化,也就是说,国家要强大,就必须加速工业化进程。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国家间竞争的消除,实现全球人类和平友好和合作,是实现“文化适度”的“现实条件”,而适度生育和适度消费是实现“文化适度”的“理性条件”。人类正走在对这两个文化条件进行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之中,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这种进步,才是真正良性的文化进步。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