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陕西军民在抗日战争中(2)

陕西:陕西军民在抗日战争中(2)

摘要:抗战时期的陕西在全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抗战初期,敌强我弱,华北、华东、华中迅速落入敌手。在这种形势下,巩固西北、西南大后方,意义就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1938年日军侵入山西,逼进潼关后,陕西不仅成了抗日战争的前沿阵地和华中、中原抗日军民的后方基地,更是联结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保卫陕西,抗击日军,支援前线,就成为陕西国共两党和广大民众的重要任务。

英勇的陕军抗战。国民党对陕西的战略地位也十分重视。1937年10月3日,蒋介石致电蒋鼎文,命其从速派兵在韩城潼关一线构筑强固工事,并尽快铺设韩城至潼关或大荔之公路与通信网,以加强守备。太原失陷后,国民党军委会在武汉开会检讨全盘战略,设立了以蒋鼎文为主任的西安行营,辖13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3个骑兵师,负责神府、宜川、韩城、潼关地区的河防。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陕西籍将士组成的军队主要有孙蔚如部第三十八军(后改为第四集团军)及陕北的高桂滋部第十七军,还有高双成部第二十二军。原属杨虎城将军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军到达华北前线后,在八路军的有力帮助下,在保定、娘子关、忻口等地喋血抗日,重创日军。该部第十七师在娘子关与日军精锐部队血战半月,为保卫太原赢得了时间,但也付出沉重的代价,全师由出陕时的1万余人减少至4200人。一七七师五二九旅许权中部增援忻口守军时,许旅与敌激战14天,坚守阵地,多次打退日军进攻,并收复了一些友军的阵地,歼敌3000余人,许旅3000多名官兵伤亡达三分之二。1938年5月,一七七师主力收复晋西南三角地带的13个县,使日军惊呼一七七师“骁勇善战,不可轻敌”。

第四集团军坚守中条山,彰显陕西男儿豪情。中条山位于晋南,横亘黄河北岸,东西蜿蜒300余里,是陕西关中和河南西部的重要屏障,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从1938年7月至1940年10月,陕军孙蔚如部坚守中条山,与日军殊死战斗,先后粉碎日军11次扫荡,牵制日军3个师团,毙伤日军2万余人。第四集团军被誉为“中条山的铁柱子”。

1938年春,日军进犯晋南永济县并炮轰黄河西岸的陕西的平民县。县长续俭组织了42名精壮青年编成平民县渡河杀敌游击队,并亲自率队东渡黄河坚持作战47天,配合军队和单独作战数十次,终于攻克永济县城并收复永济全境。

国共两党高举合作抗日的旗帜,不怕牺牲,英勇作战,通力合作,从而保卫了陕西的安全。战略相持阶段来到后,日军战略重点转向华中,无力顾及西北,加之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陕西河防基本稳定。到1945年豫西鄂北战役中,国民党军队在鄂豫陕交界处大溃退,6月间日军一度进至距陕西商南县东25公里处的西坪镇外围,西安一时为之大哗,但此时的日军已是强弩之末,人们很快便恢复平静。总之,整个抗战时期,除陕北的府谷沦陷数小时外,日军基本没有能够侵占陕西的一寸土地,三秦儿女用血肉之躯,保卫家乡,保卫全中国。

抗战时期,陕西军民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抗战提供兵源。抗战时期,陕西仅937万人口,为抗战前线输送了大批兵员。陕甘宁边区总计先后动员了3万多名青年参军,前后参军青年人数在延安占到县、市总人口的10%。在国民党统治区,广大爱国青年积极参军参战,八年抗战期间陕西征兵额为115.6217万人,连同志愿兵等兵员在内,全省共训练壮丁约160万以上。以当时全省人口计,几乎不到9人就有1人应征。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