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哥买“世界首善”被骗,怪谁?
光标很困惑,网友很欢乐。外界会不会认为光标很愚蠢,我不好说;但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光标:哥们,你不是“可能”受骗了,而是肯定受骗了。能花钱买的荣誉称号,有几个是真的?更何况,还能讨价还价—人家要6万,你讲价到3万,也太不严肃了吧?整个颁奖过程更是漏洞百出,跟儿戏差不多,甚至连“联合国”的英文拼写也出现了低级错误,造假造得也太不专业啦。不过,这也可能是故意的—我留下马脚提示你了呀,你自己傻乎乎发现不了,那就不能怨我忽悠你了。这才叫“业界良心”啊。当然,这可能还另藏其他心机:万一联合国发现了要追责,可以一推了之,我打的不是你的旗号啊,你看,名字不一样嘛。不愧是世界级的大忽悠,想得周全。
按理说,光标也不是普通人,不仅身家豪富,还隔三差五搞回行为艺术、整出点大动静儿,玩得那叫一个欢实。得,这回玩现了吧。这么说,并没有幸灾乐祸的意思,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玩鹰的也有失手被鹰啄了眼睛的时候。凡人不是神仙,谁能总是赢家?偶尔“马失前蹄”一回,倒也不完全是坏事,一则可以换换口味,体验一下成功和胜利之外的滋味儿;二则嘛,还可以清醒清醒头脑,不至于总是自我感觉良好、常常处于亢奋状态。该冷静时且冷静,切莫在“中国首X”、“世界首X”等真真假假的大帽子带来的眩晕中迷失了自我。
陈光标买“世界首善”被骗,怪谁?首先,肯定“骗子”责任最大。他们编织圈套,千方百计寻找猎物,目的无非是为了蒙俩钱花花。可是,他们就为了区区几万美元,就给一位中国大名人的形象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也太坏啦。不过,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很多骗局中,受害人都多少也有那么一点责任,否则也不会给坏人带来可乘之机。光标接受采访的时候,自己承认“我可能有时候做了好事之后喜欢要荣誉,要奖状”。请恕我直言,正是这种“荣誉癖”和“奖状瘾”坑了他,这就是他的人性弱点。回想一下他这些年来的高调和“折腾”,真心觉得他有必要淡定一点了。
“世界首善”,这么吓人的证书只卖区区几万元还能讲价,令人忍俊不禁。这年头,稀奇古怪的评选和颁奖活动多如牛毛,很多最终都沦为“娱乐事件”引人发噱,有的还赤裸裸地透着一股子功利气甚至是铜臭气。只可惜,跌入陷阱的不光有普通人、普通企业家,一些名人也难以免俗,例如,倪萍获得“共和国脊梁”称号的事情就曾闹得沸沸扬扬。在谴责那些“证书贩子”、“荣誉贩子”的同时,某些上当受骗者也有必要好好反省一下。
山寨“世界首善”该如何反思
如果不是由联合国官方微博的“科普”惊梦,“标哥”或许至今还沉浸在“世界首善”的自娱自乐的快感之中。面对如此货真价实的“国际玩笑”,就连标哥的粉丝们也难掩疑惑。早已年逾“不惑”的陈光标缘何轻易被骗?在笔者看来,与其将此归咎于所谓中国全球合作基金会的“诈骗”有术,倒不如认真反思我们自己的功利思维。
对于此次虚假奖状的影响,有网友认为这是陈光标为荣誉而自导自演的,陈光标直言:“我陈光标做慈善,的确很喜欢荣誉,但是我从来不会花钱去买荣誉。”诚然,基于国人对标哥慈善的仰慕和人格的信任,人们自然愿意相信这应该是陈光标的肺腑之言。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陈光标此前的确为此向中国全球合作基金会付出了3万美元的“赞助费”。而在人们的习惯性认知里,以“赞助费”名义买奖的事例并不鲜见。
退一步讲,即便是人们不以“交易”的恶意揣度标哥,急于将慈善的“形象”打出国门,渴望获得“世界首善”称号的急不可待,总是陈光标难以掩饰的功利冲动。围观“世界首善”证书的弄虚作假,人们或会自然联想到陈光标饱受争议的“高调行善”风格。尽管在信息爆炸和众声喧哗的当下社会,“做好事不留名”的传统认知,早已为善于营销、长于炒作的“宣传”理念所取代,但人们对“荣誉”的获得,也应该遵循随机随缘、可遇不可求的基本原则。在一般民众看来,人们可以不拒绝荣誉,但绝不可伸手索要荣誉,更鄙视花钱“购买”荣誉。由此解读,陈光标此次的上当受骗,不是缘于对英文的不懂或对过程的不小心,而是荣登“世界首善”宝座的急功近利心态,蒙蔽了他甄别奖状真伪的警惕与戒心。
“慈善”到底为了什么?是真心实意的扶危济困,还是苛求荣誉志在必得?已经多次荣膺“中国首善”桂冠,并且拥有两万多面锦旗、4100多本证书和三万多条哈达的陈光标,真的就那么需要由联合国授予的“世界首善”的光环罩身?以至于处心积虑地把慈善做到联合国的“家门口”吗?联想到陈光标曾经坦言“募捐中百分之九十的荣誉都是主动给我的,百分之十是我要来的”的话语,其在诉讼维权的同时,真该反思自己对功利是否太过奢望。
围观“世界首善”的受骗闹剧,并非要责问陈光标的“高调行善”,更不能由此抹杀标哥的慈善功绩,毕竟慈善仍处弱势,亟待弘扬光大,只是要检视依附于爱心善举之上的过多功利希冀。只有让慈善归于本源、荣誉归于机缘,慈善才能减负前行,“世界首善”之类的贻笑大方才可避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