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与思考】
村民联名求情,从表面上看是对郑潮军防卫过当的同情与悲悯,从实质上看则是对惩处恶人的支持和认同。在村民们看来,郑潮军只不过是做到了别人不敢做或者做不到的事情,为大家“出了一口恶气”。事实上,村民及村支书多次向公共部门表达利益诉求,却始终“无人问”、“无人管”。
当失范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约束和惩戒,“南霸天”就会变本加厉、有恃无恐。当乡村社会处于一种无序化状态,伤害或者被伤害事件的发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苦民久矣”的侯志强,最终死于铁镐之下,当真是“成也暴力,败也暴力”的生动写照。
从感性的角度来说,郑潮军打死“南霸天”是为民除害,具有道义幻觉;倘若公共管理触角及时下沉,又何需“替天行道”?从理性的角度来说,再正义的初衷,一旦偏离了程序正义和法治轨道,就会让“以暴治暴”的思维潜滋暗长。一旦这样的行为得不到纠偏,人们就会置身丛林社会,缺乏有安全、有品质的公共生活。
让乡村走出空心化和灰恶化的关键,在于实现社会治理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将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置放到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从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和乡土文化等方面给予乡村更多的外部支持和制度“补血”,让乡村的社会运行回归法治轨道;只有这样,人性之恶才会得到有效抑制,乡村才有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