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型社会结构

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型社会结构

在论及西方多民族国家建设经验的时候,中国学者引述最多的莫过于多元文化主义和族际政治整合。然而,很多人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多民族国家建设的相对成功,也往往与推进社会融合密切相关。原因很简单,族群文化多样性所产生的社会张力需要由社会融合来平衡,族际政治整合要求的社会结构需要由社会融合来构建。因此,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和权利的同时,积极促进少数民族社会融合,已经成为当代多民族国家建设的现实要求。中国学者长期在政治、文化、经济的框架下思考民族问题,对于民族问题发生、发展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基础等的研究亟待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近年来,中国民族问题的现实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切实加快少数民族社会融合,增强国家认同,是有效推进中国多民族国家建设的关键因素。2014年5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明确提出“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积极促进少数民族社会融合,是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型社会结构的重要路径,也是中国多民族国家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性环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社会融合可以界定为“人们在充分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共同利益、多元主义和多样性、非暴力和团结的情况下一起生活的能力以及参与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生活的能力,包括社会发展的所有方面和所有政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当代公共政策领域的核心概念,社会融合在诸多国际组织和西方国家的学术研究与政策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应用。1995年,联合国哥本哈根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通过《行动纲领》,将社会融合确定为世界各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三大问题之一。“多数社会由于其多元性质,有时会产生不同群体无法实现和维持和谐与合作并平等取得社会一切资源的困难。在法治的框架内充分承认每个个人的权利并非永远都有完全的保证”。社会融合对于多民族国家建设的意义正体现在这两个方面:第一是形成一种对民族、种族、宗教、文化多样性具有弥合作用的社会结构;第二是在“平等”、“法治”等基本价值失灵之际,为多元社会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建设路径。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从社会融合的三重意涵出发,联系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廓清多民族国家建设的内在逻辑关系。

社会结构意义上的社会融合

社会结构意义上的社会融合大致对应于英文social integration,也可直译为“社会整合”或“社会一体化”,表明的是个体对某个群体的参与程度及群体成员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强调参与到社会结构之中并与其他社会成员产生关联。社会整合所针对的负面社会状态是社会分割(social segment),后者主要标示社会成员之间在社会结构上的断裂状态。在这个意义上,社会融合的功能就是消除社会结构上的碎片化,促进群体间相互嵌入型社会结构的形成。语言、宗教、文化、心理和认同上的差异,客观上影响到个体或群体的社会互动,使得多民族社会极易出现社会分割的局面,这也是多民族国家积极强调社会融合的重要原因。社会结构上的分割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充满张力,在特定场景下统一的社会可能沿着社会结构的裂痕分化成若干对立的社会群体,进而危及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在西方语境下,学者提出“平行社会”(parallel society)的概念,来描述一些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族群与主流社会之间在社会结构上严重断裂的场景。毫无疑问,社会结构上的断裂与嵌入型社会结构的目标之间是相互背离的。在中国语境中,积极推动社会融合,打破民族社会界限,无疑正是建立这种各民族相互嵌入型社会结构的重要途径。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