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思想文化领域的挑战与对策

当前思想文化领域的挑战与对策

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中国从一个物质匮乏的状态,进入到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物质条件大大提高的社会。而“随着每一次社会秩序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①。但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经济发展的过于倚重却忽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客观上弱化和缺位了思想文化的职能,导致了这方面问题频现与凸显。

从理论上看,思想文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的发展。思想文化是“重大的反作用……尤其在经济基础本身陷入矛盾,意识形态就引导性格结构沿着与经济基础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方向发生作用”②。由此可见,思想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是积极的、有导向性的,对社会起着正能量的作用。

从社会发展的进程考虑,思想文化建设关乎民众精神层面的需求与社会整体的和谐度,尤其体现在人们的精神状态、社会的凝聚力、民众的价值观和文化素质等方面。我们认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只有植根于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上,才能有助于社会的发展,并生发出民众的社会共识。因此,应敢于直面思想文化领域中的问题和挑战,为解决问题积极寻找路径。

一、当前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的挑战

当前,社会在进步的同时风险也在不断加剧。尤其在思想领域中,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改革共识的弱化、意识形态的滞后、文化信仰的危机、信息取舍标准的缺失、多元利益主体诉求的矛盾、多元价值观的碰撞六个方面。

(一)改革共识凝聚的艰巨

新世纪以来,社会上出现了对改革的不同理解和认识,一股怀疑、动摇乃至否定改革的情绪在滋生、蔓延。同时,不同利益阶层在全球化、市场化、私人产权、民主政治等发展方向上或多或少出现了认识上的分歧。当下,凝聚共识存在艰巨性,即获取社会各阶层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价值观认同上存在困难。

凝聚共识的核心前提是对公平正义的考量,尤其是公民与政府的权利与义务如何实现公正平等的分配问题。改革共识凝聚的艰难在于,首先,敢于表达真实思想的社会环境氛围还有待形成。不同的利益群体只有真实地表达各自的声音,才有获取公平正义的可能;其次,供大众表达思想的平台还比较少。大众的声音需要一个充分表达的地方,如果民众具备免于表达恐惧的自由,社会的凝聚力就会上升。再次,还没有形成鼓励讨论,支持讨论的社会氛围。改革不是个人的行为,它关涉的是民众的切身利益,对一些实际问题应通过适当的讨论达成认识上的统一。第四,还未达成对改革发展的参照系、价值坐标和评价标准的共识。不能只凭部分人的心理感觉推进改革,改革要有具体的目标指向和时间节点。最后,还没有认识到法律作为底线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法律的途径使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分歧、不同的声音得以表达,各方欲求才能得到平衡和保证,才能达成社会的制度完善。

凝聚改革共识的关键还在于如何使政府真正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提供基本的服务和保障;真正成为公共政府,并且能随时校正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等问题,其中尤其强调对民生问题的重视,这对凝聚改革共识、获取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意识形态的滞后

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工作所面对的意识形态领域受众的知识性要求不断增加,意识形态出现滞后性。由于当下社会宣传受众的知识背景的变化,特别是年轻一代掌握现代知识的能力大增,对新问题自然提出新的要求,如:真实性要求、价值性要求、成就感要求等。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要对此做出解答。重庆事件、贪腐视频等事件的出现,导致社会中间阶层出现对意识形态疏远化的倾向。严重地损害了意识形态的正面性。思想文化工作者对思想工作内容缺乏深度研究,依靠陈旧的表达和解释的事实,使得民众难以在内心上接受。

缺乏对宣传内容进行全方位、深度的研究,缺乏内容的与时俱进是滞后性的主要表现。在宣传过程中用陈旧内容应付新情况,流于形式,效果适得其反。理论上的弱势状态使讲的人不坚信,听的人听不进。比如,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和媒体的宣传心理差距很大,主流意识形态不能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小道消息满天飞,消解了正规渠道的信息,猜测、传闻、批评、忧虑等情绪弥漫。这种意识形态真空化的趋势明显,为西方的意识形态提供了可乘之机,而这种危机也往往被地方发展的GDP崇拜所掩盖。

当下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落后也是滞后性的表现。目前意识形态的“灌输”由上而下,缺乏互动性,加上传播方式的落后,使得民众在被动的状态下接受,特别是大量社会中间阶层,对意识形态逐渐疏离,直接成为危机时刻的旁观者。当下,执政党和中间阶层需要达成共同守护的信念,即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如何对意识形态予以接纳。建议以中华民族的复兴为契机,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融入于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中,以获得更为广大的认同。特别重视民众对意识形态最强烈的诉求,即“推进民主和反腐败的进程”。

意识形态滞后的问题还根源于改革可能出现的偏差,导致社会矛盾的积聚,比如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不足所产生的抱怨情绪。这需要政策的制定者和知识界、学术界取得良好的沟通,及时矫正,增强意识形态问题的学术性和理论性。

(三)社会文化信仰的危机

文化信仰的缺失是导致价值观迷失和混乱的根本所在。当前文化信仰危机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缺乏自信;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口是心非。以致“怎么也可”的心态在社会上流行。当前,民众对待文化基本心态有:对官方宣扬的文化阳奉阴违;对西方文化不再盲目跟从并有选择地接受,这是因为个体文化跟随利益标准摇摆,只要符合个人利益均可接受。这些倾向导致整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庸俗、混乱,缺乏积极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的指导。由此带来个体行为的极端膨胀,经常遭受文化素质缺失的批评。

中国经济发展至今,文化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高。然而,多年来,文化发展赶不上人们的需求。不可否认,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和文化发展供给相对滞后的问题。许多问题的显现根源于此。特别是对于青少年一代来说,他们接受的文化产品背后的意识形态烙印直接对其“三观”产生重要影响。如果来自西方的文化产品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文化产品阵地,必将俘获大部分青年一代的文化信仰,价值观从而被潜移默化地塑造,成为他国自愿的文化被俘品。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树立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自觉。当代中国社会是在马克思主义文化为主流、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文化为补充等三种文化相互融合的传统背景下延续的。三种文化传统的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正是中国特色文化建设道路的必由之路。如果说,未来文化将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统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自然会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起着极其重要的补充作用。或者说,在多种文化共存的竞争中,三种传统可能衍生出更新的符合中国特色的文化样式。不论如何,首先要认清当代中国文化的真实格局,才可能确立真正的文化信仰。

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首要考虑的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到统领的作用,采各种文化之长,坚守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精髓,创设出适合中国特色的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文化样式。

(四)信息来源渠道的多样性

由于新技术的发展,民众对国内外信息的获取渠道和内容更加多样,而信息本身的繁杂客观上影响了公众价值观的取向。如何应对新技术发展下的信息传播多渠道带来的复杂形势?如何凸显主流价值取向?这在内容和方法上需要提高。当前除去传统媒体的信息来源,网络的信息爆炸使人们在信息的取舍上变得无所适从。如何使得网络信息传播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传播正能量,这就要求思想文化工作者具备正确的应对方法,帮助人们去甄别选择科学的有价值的信息。

当今社会一味回避和掩盖信息的多渠道来源已不可能。对此,思想文化工作的关键在于如何引导信息潮流,倡扬正确价值观,把个人的欲求合理地纳入团体的选择中,使得信息的价值得到更大的体现。目前的应对方式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应付方式,没有从治本上考虑,要么一概阻堵,要么放任自流,导致谣言四起,比如,许多涉腐的网络事件,以娱乐化感官刺激的方式吸引网民的眼球、误导网民判断,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久而久之,人们对此类事件的认识就会走向极端,即使面对正确的信息也会被民众误认为是虚假的,并且往相反的方向思考,导致官民之间出现严重的不信任状态。“周老虎”、“周克华”等事件就是此类表现。

能够始终走在信息泛滥方向迷失的前面,以科学、理性、人文的精神去引导人们混乱的思想决策,是当前思想文化工作的关键。这不仅要求我们掌握新技术,还要把握信息背后的价值走向。在信息繁杂的形势下如何对信息进行正确的选择,并提升信息的真实性是公众期待的关键。

(五)利益诉求的多元化

当下社会的利益主体多元化导致利益诉求的不一致是客观事实。如何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协调上进行创新,是思想文化面临的困惑。当下社会的思想文化面临利益集团化、利益部门化、利益地方化等新问题,这其中如何平衡协调好所有人、所有阶层的利益诉求,是思想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只有平衡好各方面的利益诉求,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阶层的积极性,让民众过上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这需要我们在社会分配领域把握各方利益诉求的平衡点上作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公众对公平正义的理解才有共识的可能。

因此,平衡社会主义社会多元化的利益诉求,主要靠社会政策,而非市场政策。当然,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得到大众的理解和支持是前提。这就需要提升思想工作的效用,以民生为本,贴近民众的实际,用民众能理解的语言去化解利益矛盾,立足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发挥更大的智慧和更大的关怀之心。

思想文化工作的核心在于,如何使不同利益诉求的群体能够达成认可的途径去实现利益分歧的平衡,并能最大限度地为社会的共同福祉去协调社会成员间利益的分配与让渡。这是思想文化工作的目标。

(六)多种价值观的碰撞

当下社会,个人主义思潮泛滥,个体的原子化倾向严重。一些青年只关心身边的人和事,更有甚者只关心这些事能否带来个人利益,国家、民族的事与己无关。比如,一些青年研究人员醉心于研究碎片化的历史细节,忘记宏大历史使命。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难以提炼,个体的价值观泛滥。

而理论工作者对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也不够清晰,造成实际工作者思想混乱。尽管意识形态中对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很具体全面,但也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如:一些人认为没有把自己认为的加进去;也有人认为过于繁琐,难以践行,等等。近来在一些文章中,有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简单、清晰、明了”为借口,提出用几句语录式的话来表达,而事实上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从孔夫子的语录中或者西方鼓吹的“普世价值”中搬来一些概念。有人甚至公开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要“同世界接轨”,让西方也能接受。这种概括,势必把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引入误区。

众所周知,核心价值观是生存思想与生存方式的体现,是民族性和本土性的深刻反映。我们反对那种动辄把西方的价值简单拿来的做法,这在不经意间抹杀了中华民族的自身地位,这样做也会导致自身价值被矮化、外来价值却又不能完全接纳的结果,使整个民族处于没有价值根基的状态,导致在很多问题上,众说纷纭,无的放矢,达不成解决问题的建设性的意见。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