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思想文化领域的挑战与对策 (3)

当前思想文化领域的挑战与对策 (3)

三、解决思想文化领域中问题的对策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只有在求同存异、相互对话和包容中才能寻求整个社会在思想文化层面的认同。目前,我们要对思想文化中不尽如人意的事实深刻反思,寻找良策积极应对。我们建议:

第一,以三大精神为导向,以法律为底线,建立一个平衡的、合理的社会体系,牢固形成对改革发展的共识和信心。社会的思想宣传功用和目的必须立足于国民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共识。现实地说,提倡科学精神就是要反对一些社会媒体和文化节目里充斥的装神弄鬼倾向,反对把许多违背科学理性的认识奉为真理的现象。提倡人文精神就是要把人放在首位,关注民生问题。提倡民族精神就是不要忘了中国人传统文化的根,不要对自身的传统文化妄自菲薄。当前这三种精神的弱化是当前社会问题丛生的根源。中国社会当下的众多乱象实际上是对这三种精神的漠视。

第二,在夯实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做好文化多元的主体培育以及相应的机制配套。在倡导文化多元化的同时,承认文化主体的多元,但不放弃文化主体的核心价值观;承认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这种多样性是在夯实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发展的文化多样性。必须警惕西方借助文化产品在文化价值观上的渗透,有目的地进一步推进我国文化建设。

当下中国,在承认价值多元作为社会健康标志的基础上,倡导和凸显文化主流价值取向,这体现的是社会的文化包容性和主导性的统一。在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之间,面临诸多矛盾,如,文化缺乏多元化的发展会导致文化发展的僵化,单一的主体文化发展也会对外来文化的涌入产生漠视;文化产品缺乏多样化会导致文化产品的单一,而任由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势必对主流文化产生影响,这样的发展会导致文化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摇摆不定,文化发展的结果对既有价值观会产生颠覆作用,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出现混乱。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文化发展如何保证文化主体的地位问题是文化多元化和多样化发展的症结。

第三,加强思想文化队伍自身的能力建设,跟上时代发展。当前,思想文化队伍自身的价值观导向出现严重问题。口是心非、形式主义现象严重。不能真诚地直面问题,对一些假大空的现象视而不见。许多官员白天空谈主流价值导向,晚上对诸如电视台等的虚假广告由此引起的损害老百姓的事视而不见,甚至置良心而不顾,只攫取自己的利益,不负责任地任由社会的负面思想泛滥。当下,急需对宣传队伍进行必要的培训,坚定信念和价值观。

当前,宣传队伍能力参差不齐,在实际操作中对新形势、新问题没有深入研究和学习理解,从而导致信心不足,成效不明显。同时,由于长期对这一领域工作不够重视,这一队伍的自身能力和数量不断下降,在内容和机制上都得不到保证,致使这一工作形同虚设。也由于过于对经济的重视,唯GDP的认识倾向,只重绩效不问思想的观念成为当前工作的普遍问题。

因此,对当前思想文化队伍的自身建设是复杂的,应对每一个层面的主体有所划分,有的放矢。把握宣传的目的、宣传的限度、宣传的内容,以提升宣传的实力。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说,建议成立国家意识形态委员会,专人专职进行国家意识形态的调研和研究工作,打破现有的委托或兼职研究状况,培养一支坚实的思想文化宣传队伍。

第四,网络环境中积极引导并建立青年一代正确的价值观。网络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对于青年一代。网络信息的爆炸,信息来源的多渠道,使得青年一代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价值判断标准多样化,青年一代的思想观念不可避免出现了混乱和迷失,主要表现有: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的矛盾;个人本位、讲求实用与集体之间的矛盾;功利性的趋向凸显;由于盲目接受网络上的“意见领袖”、“社会公知”等利用新技术手段放大的负面观点,使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时常显得要么极端自我,要么无所适从。网络信息如果选择不当,对当代青年的思想将起到严重的误导作用,传递负面的悲观情绪,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一代趋向灰暗的精神世界。

网络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思想文化工作要利用好这一工具,把有利于青年成长的价值观念灌输下去。特别是需要勇于与网络上的负面、消极、悲观、反动的错误思想展开斗争,而不是一味回避。思想文化要引领网络教育阵地,这是历史使命,责无旁贷。思想文化对青年一代的引导任重道远。要坚持科学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使当代青年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即使在虚拟世界中也能够坚守核心价值和道德底线。充分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建立有效的宣传教育途径;注重利用网络正面引导青年的思想。

第五,建立面向非体制内就业的宣传对象机制,疏导社会思想领域的误解。目前中国社会转型带来大量的社会人员选择非体制内就业,以上海为例,非体制内就业率大约占到一半左右。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他们没有统一的组织管理,大多趋于零散,思想文化的有效宣传深入不足。他们大多数的思想认识程度还停留在学校教育阶段。非体制内就业人员由于其长期脱离主流的意识形态教育,这给许多社会思潮有了可乘之机。如:缺乏具体的文化氛围,难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象化、具体化;更难以在落实和实施中把握其成效。因此,不能把这一群体划在思想文化工作之外,在某种意义上,他们的思想状况更能真实地体现民众的现状。

因此,建议有必要加强对这一群体的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把他们纳入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接受对象。在机制、内容上探寻适合这一群体需要的精神价值。当务之急需要立足历史和现实的视角,对这一群体进行长期的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科学指导和持久的精神动力以凝聚共识。思想文化工作者要探索在多元背景下有针对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有效途径。

第六,建立海归人员思想工作的有效性机制。大量海归人员取得高学历后,逐渐进入国内各行各业的中高层,他们有意无意地把西方的价值观渗透进中国社会,客观上造成当前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边缘化,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我们需要检讨相关方面的政策和引导机制。

据资料记载,大量海归人员取得一定资历后,回国就业的倾向明显,但由于环境不熟悉等原因,在自身价值的实现上困惑比较多,尤其是价值观的冲突。对于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更加繁重。如:中国式人际交往重感情、讲人情的特点与国外重理性、讲自由的规则相碰撞,让他们产生了价值观与文化上的冲击;中国式的评价标准又会潜在地给他们增加许多心理上的压力。由于西化的价值观与本土化的价值观碰撞,如果处理不好,渗透进中国社会,客观上会造成当前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边缘化,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更有甚者,由于许多海归人员进入社会管理的中高层,实际上在有意和无意、潜移默化地瓦解现有的意识形态的主流价值观,不问现实国情,利用自身的影响力把西方的价值观散布一方,无形中起到极其严重的后果。

对此,当国际视野遇上本土环境时,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上既要理解不同国别的思想体系,宽容对待,也要警惕主流价值观被瓦解的危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本国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加强基层海归人员的党组织队伍的意识形态建设,同时适当调整对海归人员的相关方面的政策和引导机制。

思想文化领域问题不容忽视,只有在求同存异、相互对话和包容中才能寻求整个社会在思想文化意识层面的认同。只有对思想文化中不尽如人意的事实深刻反思,才能寻找到良策积极应对。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0卷第253页。

②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1页。

③冯友兰:《关于中国哲学遗产的继承问题》,载《光明日报》1957年1月8日。

④周国平:《中国人缺少什么?》,载唐晋主编:《领导干部大讲堂·文化卷》,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44页。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