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思想文化领域的挑战与对策 (2)

当前思想文化领域的挑战与对策 (2)

二、挑战产生的根源

积极反思当下是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从当前思想文化领域凸显的问题中寻找根源所在是应对问题的关键。究其原因,有三个方面:

1.传统资源承继的断裂。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几千年传统的民族,包含了极其深厚的文化传统资源。这一资源饱含丰富的为现代社会可依靠的精神价值。只是到了现代,来自西方的价值观不受辨别地在国内大肆传播,传统资源逐渐遭到漠视。尤其肇始于上世纪初,由于西方国家的军事入侵和经济掠夺,在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对比之下,国家的羸弱使得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固有的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大批知识分子坚信,国家的贫弱是由于官僚政治的腐败和道德的沦丧。因而,对随后的革命浪潮此起彼伏,由最初的不信到坚定地支持革命、反传统,这一股力量最终使得旧有的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治—经济秩序不断被消解,社会和文化的崩溃近在眼前。革命的胜利更是坚定了对传统的反对的认识,可惜的是,一个多世纪以来,由于未能在对待传统的态度上采取辩证的方法,以至于今天出现了传统脉络在社会发展中的断裂。

当民主与科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浪潮中,逐渐成为西方意识形态输入中国的桥梁时,中国的知识分子们认为依靠它可以改造传统的思想文化,以此来达到当时紧迫的救亡图存的目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一股更为强大的全面的反传统文化浪潮由此开始。不可否认这一趋势符合历史发展,但是,中国百年来的发展实践也证明,许多反传统的做法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今,我们不得不目睹传统文化—道德秩序的失序和传统文化的断裂。

如何继承传统,在方法上,冯友兰先生早就指出,对传统思想要采取“抽象继承”的办法,他说:“有些哲学命题,如果作全面的了解,应该注意到这些命题的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抽象的意义,一是具体的意义。……什么是命题的抽象意义和具体意义呢?比如:《论语》中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从这句话的具体意义看,孔子叫人学的是诗、书、礼、乐等传统的东西。从这方面去了解,这句话对于现在就没有多大用处,不需要继承它,因为我们现在所学的不是这些东西。但是,如果从这句话的抽象意义看,这句话就是说:无论学什么东西,学了之后,都要及时地、经常地温习和实习,这就是很快乐的事。这样地了解,这句话到现在还是正确的,对我们现在还是有用的。”③

新中国成立以后,反传统的观念发展到了极致,从打倒孔家店到改革开放之后的崇洋,这一社会心态导致整个教育体系的怪象,即对自身的传统不愿了解,不愿学习,更不愿意宣传。众所周知,随着改革的深入,更深层的社会问题凸显,需要理论和文化的解释和支撑,从中我们深刻体会传统资源匮乏后的无奈。可以说,没有对自身传统价值的依靠,改革就会失去精神动力。而关注如何使传统文化价值回归现代社会是当下紧迫所在。

2.三大精神层面发展的贫乏。当下社会发展进程在精神层面显得混乱和低迷。如,网上泄欲式言论,不负责任的造谣,对公众事务的冷漠,等等。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整个社会在精神层面的发展日益趋弱。精神层面的无所适从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社会民众如果缺乏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三大精神,就会失去理性,无视个体、漠视民族的需求。如今,一些社会媒体和文化节目里充斥的伪科学导向,把许多违背科学理性的认识奉为真理。最近一些所谓气功大师的曝光,说明了他们存在的市场是非理性的。理性精神的不足和理论素养的滞后就是科学精神不足的表现。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物质标准代替精神价值取向,实用和功利难以和理性直接联系。国民的理性精神和理论素养不断减退。提倡人文精神就是要从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人的发展放在中心。人不仅仅满足于生存,还需要全面自由发展。只有把人的发展放在中心,那种只顾政绩和乌纱帽的做法就会遭到抛弃。民众与政府的对立和吁求就会受到重视,和谐的氛围才有可能。提倡民族精神就是要正确认识中国人传统文化资源,主动迎接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特别是在跨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何以自处,既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能失去话语权。因此,必须立足于建立国民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共识。其中最根本的信念就是,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重中之重。

“在王国维看来,精神文明的核心是对精神价值的尊敬,承认精神有物质不可比拟的神圣价值和不可用物质尺度来衡量的独立价值,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成就体现为它在哲学、文学、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④文化直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在行动中践行。正因为这三种精神的弱化是当前社会问题丛生的根源,提出这样的认识和努力方向是有价值的。文化的背后不可须臾缺失这三种精神。一个成熟的社会是一个富有这三种精神的社会。中国社会当下的众多乱象实际上是对这三种精神的漠视。

3.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的弱化。当下社会主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适合中国发展的。但是自由主义和极“左”的等等思潮借着各种幌子影响当下,如市场原教旨主义者和某些地方的做法,以人民的名义,混淆民众的视听。而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不到深入研究和宣传。以大学的经济学教材为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被边缘化,通篇充斥的是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在各种研讨会上,学者的发言,言必称西方的原理如何说,对现实的中国国情视而不见,不去思考如何解决具体问题。无形中对学生的导向起着潜移默化影响,年青一代的理论价值观势必动摇,不自觉中,在实践上表现出口是心非的行为。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人们尤其在信仰上遭遇了极大的挑战。改革带来人们观念的不断变化,社会改革在各个领域继续深化,社会转型变革的不只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更是人们的精神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前我国的主流信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不可讳言的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当前我国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存在着信仰危机,在宣传教育上处于势弱的地位。对于许多民众关心的问题,由于没有从理论和实践上正确和及时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产生怀疑是必然的。信仰危机的产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漠视这种危机,不去主动地应对这种危机。

当前我国社会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产生,与一定的客观的历史背景和发展中的社会矛盾紧密联系,作为理论工作者更要由学术到现实、由宏观到微观、由彼及此、由表及里,全面深刻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的危机根源及对策。正视信仰危机,就是要正确地分析它,寻找根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体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科学的倾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方面重视实践,强调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通过实践验证理论,再次理解实践,不断丰富、完善实践观。只有秉持这一精神,对当前社会的道德失序、价值混乱、精神萎靡等等现象,才能有正确的判断。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