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不必对“医学专业难见医二代”纠结(3)

【案例】不必对“医学专业难见医二代”纠结(3)

现状:医学专业招生仍保持平稳

虽然“医二代”不愿学医,在高招录取中,医学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仍然相对较高。

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招办王老师告诉记者,尽管这几年社会上总是流传学医就业环境不好的说法,但北医的生源和招生情况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从高考考生的排名情况来看,北医录取的学生在京多排名1600名之前、在海淀区800名之前,这几年都比较稳定。

“最受欢迎的依然是临床医学专业。”王老师说。今年,北医除了招收本博连读的八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的临床医学也恢复招生。北医还有两个专业在本科二批招生,录取分数线今年高达632分,超出了一本线82分,由于生源质量较好,今年北医的二批次还进行了适量的扩招。

“当医生没什么不好,不仅越老越吃香,万一家人有个不舒服,还能帮得上忙。”在填报志愿中,一位今年高考的考生对学医的前景十分乐观。

声音:学医是“屌丝逆袭”的最好途径

“其貌不扬,口才一般,家境普通,没有背景,这样的条件在社会上想要谋求一份好工作有多难?但在医科,只要你够努力够勤奋,业务水平够好,没有人会瞧不起你。”

在采访中,一位目前正在北大医学院学习的医学研究生赵平告诉记者,在非“医二代”背景的同窗中,大家常常开玩笑说,学医是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屌丝逆袭”的最好途径,作为精英教育的专业,可以不依赖家庭的背景和资源,改变自己的命运。

依靠高考时出色的成绩和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赵平如今已在科研和临床实习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得到了“师傅”们的一致认可。“别人四年毕业,学医要学八年,甚至更长,不停地考试,但坚持下去,可以换得体面的工作、令人尊敬的社会地位和不错的收入,很值得。”

在赵平学医的过程中,也曾遇到过动摇。本科毕业后,一些不愿坚持的同学选择了药品及医疗器械的企业,当起了“医药代表”,如果得到将一种常用药卖进三甲医院的机会,收入十分令人嫉妒。“三年住院医轮转时,我们一些同学一个月只有两三千的工资,但做了医药代表的同学,一个月赚个三五万也是常事。”然而,赵平明白,比起医药代表这种朝不保夕的工作,医术的精湛和医学的研究能够带给自己更长久的生命力。“那些做医药代表的同学常常开玩笑说,今后需要长期抱我们的大腿,就算我的科室跟他的药没有关系,我的人脉对他也总会有用。”

“医者抱怨”:需要正视的矫情

多数医生都“看衰”自己所处的行业,甚至不惜干涉子女的人生规划,可见这个行业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然而,倘若你在媒体、教育、国企甚至是公务员从业者中也搞一项类似的调查,结果大概也是如此。这就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现实——没有多少人像从前那样热爱自己的职业,“不满意”是一种普遍心理。

共通的原因无非是压力大、收入低,与期望值相距甚远,甚至还每况愈下。“白衣天使”和“灵魂工程师”之类的美誉并不能当饭吃,当付出和回报总是不成比例,又看到一些完全具有可比性的同学和朋友生活滋润,难免心生不满。这其中,有些是合理因素,亟需改革以弥补短板,有些则是毫无尽头的矫情,就像有官员认为每天打交道的老板都很有钱,自己也必须要涨工资一样,实属不合理要求。

不属于夕阳行业,专业录取分数线依然较高,没有多少医院倒闭和医生流失,可见对于多数医生而言,生存现状并没有他们所说的那样“令人寒心”。现实中,基层卫生机构已有财政兜底,虽然待遇谈不上高,但压力也不算大;县级以上医院的改革迟滞不前,“以药养医”的局面并未完全打破,所以“压力大、收入低”主要发生在所谓的“好医院”。然而另一个不得不正视的现实是,“外科医生拿红包,内科医生拿提成”的局面也未打破,如果要就医德医风对病患进行调查的话,恐怕不满意度也是很高的。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