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时期的基层政权建设

西柏坡时期的基层政权建设

政党政治是近代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完善的产物。自从有了政党,就有了政党政治。政党政治随着执政党在各个国家的实践而得以展开。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参与、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以及具体程序的制度。广义上的政党政治包含政党依法获得法定地位后,为实现其政治纲领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政党成为执政党后,通过国家政权的力量来贯彻实现其政治纲领,将其代表的阶级、集团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这是政党政治的核心。换言之,政党与国家权力之间的问题是政党政治的核心问题。

在新政权建立之初,国家各项政策需要通过基层政权机构组织和实施,基层政权的完善是稳定统治的根本,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的基层政权建设也不例外。一般认为西柏坡时期是从1947年5月至1949年3月这段时间,时值革命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新中国也即将诞生。西柏坡时期进行了一系列基层政权建设的尝试,为新中国建立全国性的民主政权提供了制度上的蓝本。这一系列基层政权建设的尝试,包括毛泽东提出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伟大设想、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以及颁布的文件将基层民主选举程序加以固化,并最终确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实践,我党将最初关于民主制的设想变为现实,也表明我党是一个追求民主、崇尚实践、充满活力的党。

毛泽东关于政权建设的思考

“人民代表大会”是个崭新的概念,尽管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真正普遍平等的选举制”实施起来还有很大的难度,但是毕竟提供了极富启发意义的理论。随着解放战争不断推进和土地革命的成功开展,政党政治实践在更广阔的范围和空间内得以开展,党中央越来越意识到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性。1947年11月石家庄解放后,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合并成为华北解放区。在新形势下,毛泽东再次审时度势,于1948年初制定了《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这为共产党的基层政权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以乡村为基本单位,将其纳入到权力机构的设置之中,作为基层政权建设的起点,体现了我党建立民主机制的信心和决心。①

西柏坡时期是党中央进行建立新中国和如何建立新中国的一系列探索和实践时期,1948年9月初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专门阐述了如何建立民主集中制的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和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问题,他说:“现在我们就用‘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名词,我们采用民主集中制,而不采用资产阶级议会制”,应当“建立民主集中制的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制度”,“我们政权的阶级性是这样: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但不是仅仅工农,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政权的任务是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要打倒它们,就要打倒它们的国家,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毛泽东的相关阐述,在随后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得以最终确立,他在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要求我们党去认真地团结全体工人阶级、全体农民阶级和广大的革命知识分子,这些是这个专政的领导力量和基础力量,没有这种团结,这个专政就不能巩固。”但在当时全国尚未解放的条件下,人民代表大会只能在华北解放区进行试行。

华北人民政府的成立,实践探索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确立提供了实践基础。因此,华北人民政府要遵循民主的程序来进行下级政府的建设。这些论述使党如何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理论和实践开始走向成熟和具体。因此,我国宪法中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是在西柏坡时期确立的。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