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时期的基层政权建设(3)

西柏坡时期的基层政权建设(3)

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确立

制度是政党政治建设的落脚点。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在适合并体现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实施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对此进行了全力探索,不仅对基层民主建设产生了深远的意义,也为基层民主的实现探索了实践形式,为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区、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供了制度保障。

西柏坡时期,是党中央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探索与实践,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对基层政权建设行使主要权力。村人民代表会议的职权包括决定生产计划、文化教育、卫生计划等事项,商议和决定公产的经营处理,本村建设及行政经费以及对村一级领导人的选举、监察、罢免权等。更高一级的县人民代表会议,则是在县域内实行上述职权。

在村一级政权的组织形式上,绝大多数村采用了人民代表大会和村政府委员会并存的形式。在村级人民代表会议创建初期,强迫命令作风和多占土地改革果实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村干部甚至出现了蜕化变节。针对这种现象,党和政府重视制度建设,大力整顿区、村级组织,处罚贪污、失职分子,时刻警惕克服官僚主义和腐化堕落思想,着力改善干群关系。随着这项工作逐渐深入开展,代表们深入群众,总结经验教训,团结并发动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因而得到了支持和拥护。

西柏坡时期的人民基层政权体系的建设既有继承,也有创新,人民代表大会和村政府委员会并存为村代表大会提供了实践基础和平台,在根据地实行廉洁奉公、公平民主等政策成为基层政权建设的基本传统。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的基层政权建设贯彻并体现了“提出设想—实践理论—确立制度”的主线,做出了顺应历史发展要求、符合人民意愿的实践。在革命即将胜利的前夕,西柏坡基层政权建设为开展全国范围的基层证券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政党政治的视角看,最终将人民的意志上升到国家意志,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基层政权是我国整个政权体系的基础,基层政权的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政党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西柏坡时期基层政权的建设过程是一个发动民众的过程。通过土地改革,消除了以往地主乡绅以及宗族势力对农民权利的损害,重建了农村政治权力结构。在基层政权建构过程中,我党以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与群众打成一片,遵循民主法则,充分调动了基层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培养了社会成员的国家意识和政权意识,对短期内建立并稳固新型民主政权具有重大意义。西柏坡时期基层政权建设尽管存在着不足,但其也对以后的民主政权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政党作为国家权力的核心主体,国家权力的存在和分配与政党的发展存在紧密的联系。政党政治的积极意义在于综合平衡社会各方利益,减少腐败,最大程度地避免局部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时至今日,基层民主政权建设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要体现群众的利益;具体到村民委员会选举、公共事务管理、村务公开、村民监督等各个方面都要注意细节问题,细节是落实民主的关键。政党政治是民主宪政的实现方式,只有坚持对自身价值体系不断修正和完善、将本阶级利益与广大民众的现实利益最大程度地保持平衡的政党,才能巩固和加强自身的领导力,不断提升执政力。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