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湖南省西北部,是20世纪80年代初新发现的山水名胜。这里的风景没有经过任何的人工雕凿,到处是石柱石峰、断崖绝壁、古树名木、云气烟雾、流泉飞瀑、珍禽异兽,1992年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武陵源景色奇丽壮观,位于中国湖南省境内,连绵26 000多公顷,景区内最独特的景观是3 000余座尖细的砂岩柱和砂岩峰,大部分都200余米高。在峰峦之间,沟壑、峡谷纵横,溪流、池塘和瀑布随处可见,景区内还有40多个石洞和两座天然形成的巨大石桥。除了迷人的自然景观,该地区还因庇护着大量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物种而引人注目。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湖南省西北部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湖南省西北部

“奇峰三千”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

武陵源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在国内外均属罕见,属石英砂岩峰林地貌自然风景区,素有“奇峰三千”之称。武陵源共有石峰3103座,峰体分布在海拔500~1100米,高度由几十米至400米不等。峰林造型景体完美元缺,若人、若神、若仙、若禽、若兽、若物,变化万千。

武陵源在区域构造体系中,处于新华夏第三隆起带。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内,大致经历了武陵一雪峰、印支、燕山、喜山及新构造运动。武陵—雪峰运动奠定了本区基底构造,印支运动塑造了本区的基本构造地貌格架,而喜山及新构造运动是形成武陵源奇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的最基本的内在因素之一。构成砂岩峰林地貌的地层主要由远古生界中、上泥盆统云台观组和黄家墩组构成,地层显示滨海相碎屑岩类特点。岩石质纯、层厚,底状平缓,垂直节理发育,岩石出露于向斜轮廓,反映出砂岩峰林地貌景观形成的特殊地质构造环境和基本条件。而外力地质活动作用的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坍及其生物的生化作用和物理风化作用,则是塑造武陵源地貌景观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因此,它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内外地质重力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武陵源在区域构造体系中,处于新华夏第三隆起带

武陵源在区域构造体系中,处于新华夏第三隆起带

珍稀的动植物集中分布地区

武陵源位于西部高原亚区与东部丘陵平原亚区的边缘,东北接湖北,西部直达神农架等地,西南联于黔东梵净山。各地生物相互渗透,物种丰富,特别是这里地形复杂,坡陡沟深,加上气候温和,雨量丰富,森林发育茂盛,给众多物种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加之武陵源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受人为干扰较少,从而保存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成为我国众多孑遗植物(也称活化石植物)和珍稀动植物集中分布地区。据考证,干百年来武陵源从未发生过较大的气候异常、水土流失、岩体崩塌或森林病虫害大发生等现象,证明武陵源保持了一个结构合理而又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

责任编辑:蒙时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