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培育抗旱节水及水生种苗技术,培养抗旱节水及水生种苗技术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创业人才,推进节水种苗产学研合作,发展节水种苗集约开发利用技术,促进节水种苗业绿色化,着力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把节能减排和循环关键技术利用在农业生产上,着力提升农业生产环境监测、保护、修复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五水共治”促进农村转型发展有关对策
“五水共治”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再创浙江体制机制新优势,把促进农村经济转型提升作为重点,实现水资源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为农村发展增添活力,为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
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是“五水共治”体系的基础,它具备农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功能,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生态农业是“五水共治”的基础工程,“五水共治”的主体。重点围绕浙江农业支柱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质量体系,保证生态农业投入的持续增长。加快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形成农工贸一体化、产销一条龙的生态农业产业化链条。推进农业生态经济园区建设,着力构建种养生态经济,形成由农、林、牧、渔业及延伸农产品之间通过废物交换、生态利用,形成集立体养殖、立体种植、种养加、生态农业于一体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生态经济产业链。
农村小微企业向工业园区发展。农村工业园区是解决工业污染、资源消耗高的有效途径。发展农村工业园区,必须建立有机型、生态型、环保型生态工业体系,这是实现浙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的关键。加快建设农村工业园区,从工业源头上将污染物排放量减至最低,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大对食品加工、能源、建材、化工工业的扶持力度,逐步从粗加工向深、精加工的转变,进一步优化工业内部结构,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园区进程,使其成为农村经济重要支撑和推动力量。以我省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相关政策为指导,率先全面制定生态经济发展规划,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发展生态经济。以破解资源环境约束难题为中心,重点发展生态工业,创建一批农村工业园区试点单位,发展成为全省生态经济示范区。
生态修复向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我省地域广阔,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植被丰富,优越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以废渔林场、旧矿区、旧砖瓦场生态修复、复耕和生态景区开发为核心,以休闲旅游开发为纽带,加大生态保护投入,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形成乡村休闲旅游业。“五水共治”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是把良好水资源变为经济优势,它是浙江“五水共治”发展新的增长点,乡村休闲旅游是“五水共治”与农村经济社会实现新跨越的重要途径。生态旅游与生态经济融合发展要与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实现乡村旅游与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相协调,同步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走上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新路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