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中国土地革命时期的经济学贡献(13)

毛泽东在中国土地革命时期的经济学贡献(13)

毛泽东还认为,国内战争中经济建设不可行是完全的瞎说。在组织建设上,毛泽东认为,村代表主任制度及代表与居民发生固定关系的苏维埃制度优胜于历史上一切政治制度。因为“村的代表主任制度及代表与居民发生固定关系的办法,是苏维埃组织与领导方面的一大进步,才溪乡是同长冈、石水等乡一样,收到了很大效果的。乡的中心在村,故村的组织与领导成为极应注意的问题。将乡的全境划分为若干村,依靠于民众自己的乡苏维埃代表及村的委员会与民众团体在村的坚强的领导,使全村民众像网一样组织于苏维埃之下,去执行苏维埃的一切工作,这是苏维埃制度优胜于历史上一切政治制度的最明显的地方。长冈、才溪、石水等乡的办法,应该推行到全苏区去。”

显然,毛泽东的社会调查的方法,成为土地革命过程中及以后各个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运用于中国的最基本的方法。在这个最基本的具体方法上,又形成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根本方法。以致毛泽东后来总结道,中共对农民问题的认识,是经过十几年的农村工作和调查来的。

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思想路线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运用于中国的过程反复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正确性,这条思想路线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进程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教训一实地调查一得出结论一依据结论形成政策一执行政策一验证政策一纠正偏差一经验推广一抽象出理论一运用于一般情况这个思维链条,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路线基础。

毛泽东的这个思维链条同样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原理及方法。例如,早在井冈山时期,井冈山地区的土地革命运动之所以如火如荼,得益于毛泽东在《宁乡调查》、《永新调查》中分析及掌握了湘赣边区的土地占有状况及农村阶级关系,使得当地苏维埃政府开展土地革命运动及制定土地革命政策均以事实为根据。又如,在怎样对待中国土地革命中的农民问题方面,为了正确地制定相关政策,毛泽东也同样以事实为依据,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及实证。毛泽东曾回忆到“我作了寻邬调查,才弄清了富农与地主的问题,提出解决富农问题的办法。”“贫农与雇农的问题,是在兴国调查以后才弄清楚的。那时才使我知道贫农团在分配土地过程中的重要性”。再如,在抗日战争初期,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也是根据调查事实,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调整了实行没收和分配的土地政策,而形成新的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保证了抗日战争的顺利进行。这样,“政策成为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并且表现于行动的过程和归宿。”在这一时期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运用于中国实践的思想路线的基础,成为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维准绳,并最终形成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正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总结地那样“根据于一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以从事于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

(作者:蒋海曦,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蒋瑛,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