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被监督
公民要有更多监督形式
现下体制中,扮演监督者角色的纪委依然无法摆脱“最后的监督者”悖论。在两名学者看来,要解决上述悖论,唯一的出路是逐步赋予公民更多监督权力。
“如果全社会都将反腐败的希望寄予纪委,必然加重纪委的工作责任,增加了纪委工作人员的风险。”聂辉华特别强调,一旦纪委系统发生腐败,将会如同司法腐败一样,放大腐败的后果,严重侵蚀社会公平和正义。
“只有公民自己作为最后的监督者,才不会发生道德风险行为。”聂辉华特别建议加大媒体监督,特别是网络监督。
两位学者指出,新媒体正成为主要的反腐倡廉事件的首次曝光媒介类型。最近几年不少典型的腐败案例都是通过媒体尤其是新媒体揭露的,根据有关报告,2010年至2012年,在新媒体上曝光的反腐案件分别为67件、58件和31件,3年合计156件,是传统媒体的两倍。
“自上而下的行政监督在监督技术、资源调动和案件查处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但是这种监督毕竟是内部监督,终究会受制于有限的人力物力以及可能存在偏袒的劣势。要有效治理‘一把手’腐败,离不开公开的、广泛的群众监督,即自下而上的监督,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内部监督的不足。”聂辉华补充说,扩大群众监督应该是未来反腐败的方向。
网络反腐是把双刃剑。“关键是如何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让网络反腐纳入规范渠道。”聂辉华表示,尽管网络反腐可能存在“误伤”甚至侵犯公民隐私权的问题,但是考虑到当下比较严重的腐败现状,以及举报者作为弱势群体所面临的举报失败后果,网络反腐仍不失为一种正式反腐渠道的有益补充。
“反腐没有奇招异术或捷径。”仝志辉坦言,要减少“一把手”的腐败,限权是基础,监督是关键,激励是保障。除了加强媒体监督、提高法治水平,没有更好的治愈腐败顽疾的“良药”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