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摩的司机自尽,都是“钓鱼执法”惹的祸?(4)

【案例】摩的司机自尽,都是“钓鱼执法”惹的祸?(4)

若钓鱼执法,政德成本远高于创收

陈作雄自杀事件真相如何,尚待权威部门客观中立的调查。但“钓鱼执法”一直在法理和伦理上均饱受批评,却由于《行政程序法》迟迟未能出台,现行《行政处罚法》规定又过于宽泛,而在行政执法和刑事侦查领域确有蔓延之势,引发的悲剧远不只一起。“钓鱼执法”还必然导致“选择性执法”甚至“养鱼执法”。尽管“钓鱼执法”被美国用于所谓反间谍行动,但通过不道德的手段,以陷人入罪的方式“执法”缺乏基本的正当性。而在国内普通的行政执法或者刑事侦查活动中,更是不能被容许。

但为什么“钓鱼执法”屡禁不止呢?原因很多,有执法部门和人员的素质问题,比如特权思想和态度粗暴;有法律不健全的问题,现行法中缺乏对行政执法中非法取证的排除性规定;也有执法部门执法手段简单粗暴,以罚代管的问题。然而,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我国曾在一段时间内广泛存在、现在依然余波未绝的“创收”机制。

按照现代政府理论,政府以从纳税人处汲取的财政经费而存在,并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产品。政府通过一套严密的制度设计,既避免滥征税费,又杜绝权力寻租,同时还保障政府正常运行。这样的制度设计,前提是财政经费充裕。而严格的经费管理制度本身也会增加政府运行成本,使得政府比较昂贵。

然而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济发展落后,政府无法保障财政经费的充裕。结果导致大批公务员下海的同时,我们也曾一度默许、承认甚至鼓励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千方百计“创收”。近年来,由于财政收入增长,政府“创收”行为已不被允许,甚至成为非法,但历史遗留影响至今。如一些地方政府及事业单位的“小金库”屡禁不止,难以彻底取缔。更严重的危害在于,“创收”成为一种观念,它大大助长甚至膨胀了政府部门本就天然存在的自利行为,轻则导致部门利益严重,重则导致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和执法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寻租,或者以执法权渔利。

在《行政处罚法》规定罚款必须缴纳国库之后,情况本应有所改善,但实践中有些地方财政仍通过罚款返还方式,将罚款的约40%-50%返给行政执法机构。工商、税务、计生、城管、运政、路政、交管等各执法部门,在全国不同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类似情况。然而,“创收”机制好比潘多拉的盒子,其本意虽是为弥补财政经费不足,但一旦魔盒打开,部分执法机构的逐利冲动难以约束,罚款显然不会止步于弥补财政经费不足。

可以说,“钓鱼执法”本身既损害党和政府的声誉,又破坏民众对政府的信任。这一行为使我们所支付的政德与公德成本之高,远远超过这一小撮执法人员牟利所得。在今天财政经费已比较宽裕的情况下,是时候从根本上废除“创收体制”了。这也是维护党与政府执政伦理、声誉及公信力的重要前提。

【启示与思考】

正当舆论在质疑当地执法是否失当时,当地用一份“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准确,程序合法,处理恰当,具有合法性”的调查报告,响亮地作出了回应。

陈作雄喊冤,目击者也说是钓鱼执法,只有执法者自己称不是。是不是钓鱼执法,还有待进一步的调查确认,16名目击者的签字作证其实已经能说明问题了,但在最终结果出来之前,我们也只能表示怀疑。

人死不能复生,虽然陈作雄是自尽,但是事出有因,因而必须还圆事实真相,给死者家人和大众一个合理的交代,只有这样,才能释疑解惑,平息舆论和影响。毕竟这一事件有前因后果,陈作雄在一个半月内四次被查,被扣4辆摩托车。前三次理由均为未随车携带驾驶证或行驶证,并备注“非法营运”。对此,其家属也不否认,这最后一次是否遭受钓鱼执法是关键。而且当地有其他“摩的”司机称,自己也曾被“钓鱼执法”。因而官方回应没有钓鱼执法遭到质疑就在情理之中。

现在看来问题的关键是死者家人和目击证人说是钓鱼执法,而联合调查组的结论说是没有钓鱼执法,双方各执一词,谁来解决这一矛盾,只能靠上级相关部门介入查处了。再说这一事件影响较坏,弄不好还会引发激化矛盾甚至形成群体事件。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公开公正予以化解才好。

再就是近年来,我国社会钓鱼执法事件频繁发生,钓鱼执法已成为执法机关抓捕“黑的”的一种主要手段,在钓鱼执法的情况下,我国相关地区惩处的“黑的”数逐步增加,执法机关获得的罚金总额也相应提高了许多。但很多人对钓鱼执法存在极大的争议,因而引发的矛盾也屡出不穷,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应该予以取缔。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