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权力概念和干部观念容不得个人主义+唯利是图的“经济人”干部
套用马克斯·韦伯的分类,①根据其从业动机,大致可以把干部分为两类:一是政治事业家,二是政治从业者。前者为公共事业而活,把公共治理和公共服务工作当作事业,立志献身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后者靠公职谋生,仅仅把公职当作养家糊口的饭碗、安身立命的职业。相对而言,前者颇为“高大上”,后者有点“矮穷挫”。然而,即便是普通的靠公职谋生的干部,如果不想虚度人生,不想把工作变成一种枯燥乏味的、除了薪水以外一无所获的机械任务的话,就必须理解和认同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内在使命和内在价值,深入开掘其内在利益。简单来说,就是要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业绩对于老百姓、对于集体组织、对于公共治理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就是要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集体声誉、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就是要爱岗敬业,学会从工作过程中发现乐趣、从工作成果中找到成就感。
从逻辑上讲,靠公职谋生,并不排斥干部对公职生活内在利益的追寻;反之亦然,以公职为事业,也不排斥其合理外在利益的获取。现实地讲,惟有当干部自身在观念层面将公职生活的内在利益与外在利益辩证统一为一体,建立起某种由内而外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机制,才能适应日趋规范的公职生活环境。规范的公职生活环境鼓励和褒奖的是公共服务动机、公共事业精神和公共治理效能,抑制和反对的是自私自利、惟利是图、昏庸无能。公共职位的分配正义是官品与人品、官职与才干相匹配。官场与商场不一样,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行动逻辑,“为官发财,应当两道”,既然担任了公职、为公众服务,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 “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去做官”。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已经多次重申了这一基本理念。中国共产党的权力概念和干部观念都是拒绝“经济人”假设的,试图通过教育-制度-惩处三大机制破除新政治经济学的“政治人亦即经济人”这一魔咒,自然也就容不得“个人主义+唯利是图”的“经济人”干部。这一点尤其值得干部们警醒。“经济人”干部是典型的功利主义者,把当官、干事完全当作谋取(不当)外在利益的工具,全然忽视其内在利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