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宁:直面国企功与过(2)

鲁宁:直面国企功与过(2)

国企的成就主要来自市场竞争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国企喝了不少“水”,被市场“淹死”的国企也不少。但在市场惊涛骇浪中学会游泳,并逐渐成为“游泳高手”的国企纷纷收获优异绩效之时,国企凭借垄断挣钱——靠盘剥亿万民众赚昧心钱的谬论照样一波波泛起。

真实的现状是,即如按国际上约定成俗的评判标准,将113家央企逐一对号入座,除个别几家军工央企外,其余绝大多数央企已纷纷巧借股份制通道华丽地转身为海内外上市的公众公司。试问,天下有过已上市的公众公司能与垄断画等号的先例吗?惟有在中国,总有哪么一些所谓的社会精英,硬要昧着良知把中国的央企往垄断上扯,与西方敌对势力及竞争对手里应外合一唱一和,故意把中国普通民众的认知搅浑了。

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没有国有银行,只有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上市银行;中国已经没有国家垄断的电信服务寡头,只有“一拆为三”的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上市公司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600050,股吧)。在一国基础电信服务行业内,同时有三家全球性公众公司提供竞争性服务,放眼全世界除中国之外实不多见;就算每天、每月、每年都背着骂名的“两桶油”,也早已涅槃为全球公众公司,其合法经营行为并非仅仅对国家负责,而是同样需要对全球投资股东包括全球中小股民负责。请问,这样的公司还是垄断主体么?

何为市场垄断性公司?评价标准有多个角度,限于本文篇幅无法一一赘述炒冷饭。但一条必须再次挑明,垄断的核心是对价格的垄断,其最显著的市场特征是垄断导致商品或服务的涨价。可就以“两桶油”为例,成品油售价之价格形成机制,迄今仍由政府定价作为基础。事实上,这些年国际油价持续波动,中国政府出于民生保障和宏观调控之需,宁可让“两桶油”承担政策性亏损,以换取油价的基本稳定。如是不妨再问,世界上有价格受国家限制的类似于“两桶油”这样的垄断公司么?

国企混改要谨防“颠覆性错误”

各国都有国企,也都有国有控股公司。可是,国外的国企与中国的国企因国家所有制不同,二者不可同日而语。一言以蔽之,拿外国国企的市场定位来否定中国国企的市场定位实乃荒谬绝伦。

按现有一般性市场理论,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都是市场经营主体,都应平等享有参与市场竞争之权利。这当然没有错。

可问题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企只在私人资本无利可图的领域和市场失效之场合,起拾遗补缺之作用。其生存法则是作为私人企业的补充而存在,性质上属于为私人资本利益集团提供非市场服务。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企,扎根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体制之中。鉴于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国家基本政制的经济基石,那么从央企到地方国企就是体现公有制实现形式和代表全民利益的最重要的市场经营主体,亦是国家调控和引导市场经济运行最基本的依靠力量,更是当代中国发展国民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无可替、决非可有可无的力量中坚!

有鉴于此,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绝对不能搞所谓但凡私企能做的,国企就必须无条件退身的所谓市场化改革,而是但凡国企能做大做强并控股的任何市场领域,都应该当仁不让的为之不懈努力。故而,眼下已然启程的国企国资“混改”,绝对不能允许采纳所谓国企国资改革必须遵循“辅助性原则”之谬论,而只能坚持发挥国企国资主导“混改”之以我为主的“主导性原则”!坚信和坚守这一根本的改革原则,国企国资的“混改”才不会犯习近平总书记所告诫的“颠覆性错误”!

国企的兴盛让什么人如芒在背

时至今日,当一些别有用心者仍在可劲贩卖国企“效率低下、产品落后、竞争乏力”之际,当部分国人遭别有用心者忽悠,对国企印象还停留在“什么都干、什么都干不好、干不精”时,中国的国企已悄然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蜕变。

神九飞天、蛟龙下海、歼15一鸣惊人、高铁奔驰、国家重器、超级工程……这些令国人无比自豪的成就背后,皆有一个共同的标志:国企创造!

2003年国资委成立,不少央企尚资不抵债,为发不出员工工资而犯愁。当年中国只有6家国企勉强排进世界500强,至2012年已有54家国企强势上榜。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最大的500家国企全年销售收入总和还不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撕掉“亏损”之标签,如今的中国国企展示了出色的营利能力,在国际市场上成为“中国竞争”之代表,用骄人业绩演绎了“大象快跑”的故事,正在展示并将继续展示“共和国经济脊梁”的中华风采!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十多年,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目前央企80%以上的资产集中在国防、能源、通信等国家命脉行业,承担着我国全部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提供了所有的基础电信服务,发电量占全国的50%多,生产了全国超过60%的高附加值钢材、70%的水电设备、75%的火电设备。113家央企在房地产、食品等传统行业的总占比已不到4%。

国资委成立之初,提出央企不仅要国内领先而且要与国际一流企业全面“对标”,由是遭来市场原教旨主义者的集体嘲讽和空前质疑。可十年之后,113家央企绝大多数成长为行业前三名,不少央企坐拥全球行业十强,开始逐步掌握国际市场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在工业增加值率、劳动生产率等国际通用的绩效评价体系中,我国已有1/3行业内的国企赶上或超过全球500强的同类指标……依这样的发展势头,谁为此感到沮丧?谁深切担忧?谁脊背发冷?答案就在一波又一波诋毁中国国企的“中西大合唱”中。由是,由谁在充当幕后的主使岂不不言自明!

国企当自信

直面国企功过,笔者无意刻意分辩国企功大还是过大。因为只要不带偏见,答案早已清晰明了。笔者想明辩的是,国企国资的“混改”决非“国企混不下去了”才不得不改、仓促而改,而是进一步借助民资做大做强国企的主动出击,战略目标是为国家织就以国企国资主导和控股的共和国广泛的“经济统一战线”,以进一步放大和积累国企之“功”。而当前针对国企的反腐败,也并非国企的腐败已经到了“烂透了”之程度而不得不下猛药救之,而是主动伤筋动骨、刮骨疗伤,以求“轻装前行”。故而,二者乃相向而行、并行不悖,根本目的完全一致。

十八大政治报告之所以充满自信的提出国家必须坚定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国家有了国企不断做大做强的“经济自信”。笔者不在国企工作,更非国企高管队伍之一员。赞美国企、力挺国企,希望国企更加争气,同时决不回避国企存在的各种问题,完全出于一个新闻从业者对国家制度和国家道路常年的观察、思考与理解,凭的是一腔作为中国人的爱国良知!

当前,中国国企的最大问题,还不是国企存在的各种问题包括腐败问题,而是国企高管队伍对坚持国家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的政治担当,普遍不足乃至不同程度地缺乏自信。下一步,未来若干年间,国企高管队伍的整体政治素质能否有一个普遍的提升,将是人们评价国企国资“混改”和国企反腐败的根本性看点之一。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