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邓小平奠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基础(6)

北京:邓小平奠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基础(6)

摘要: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它对于引领中国人民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远意义。学习邓小平的有关思想理论,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是很好的营养剂,更是强有力的推进器。

邓小平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关键问题的把握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最关键的是提高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素质。

邓小平早就指出:“政治路线确立了,要由人来具体贯彻执行。由什么样的人来执行,是由赞成党的政治路线的人,还是由不赞成的人,或是由持中间态度的人来执行,结果不一样。”在“南方谈话”中,如前述,他将这个问题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沿着邓小平的思路,习近平强调:只有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尽快把我们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都提高起来,尽快把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来,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地运转。

改革开放35年来,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后不断奋斗、创造、积累的基础上,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经济管理体制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其它各领域的重大方针政策的根本性转变,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发展,既奠定了坚实基础,又开辟了新的局面。这说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但是,目前党和国家生活中存在的不少问题,又说明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上需要下更大气力。这里最关键的是提高各级干部(包括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素质。

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说,提高各级干部的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多方面要求,目前需要强调这样四点:

第一,立场坚定,品德高尚。这些年来,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很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怎么看德,过去相当长时间是强调政治立场,对中央政治路线和政治运动中的态度,比较注重“政治之德”。而“德”的内涵,除“政治之德”外,还有“道德之德”。一般说来,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同向的。但从这些年许多贪腐分子的情况看,不少人表面上看来在政治上没有发现什么反对中央政治路线的问题,但在道德上却很败坏,腐化堕落。这些人往往是因“政治之德”的表现不断被提拔重用,但被发现有“道德之德”的严重问题后,则被“双开”,乃至绳之以法。这种“政治之德”与“道德之德”的背离现象,使中央近些年来非常强调“道德之德”。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对“道德之德”作了明确阐释。他说:“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对提高各级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非常重要。对“政治之德”与“道德之德”都应有高标准,既要立场坚定,又要品德高尚。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