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高校学费“涨声一片” 信息需要公开透明(2)

【案例】高校学费“涨声一片” 信息需要公开透明(2)

如何资助读研的贫困生?硕士生每年可享6000元助学金

2014年9月起,新入学的研究生都要缴纳学费了,这对家境贫困的学生是个不小的挑战。

倪道潜表示,江苏推进研究生投入机制改革坚持三条原则:“改革后研究生待遇要高于改革前;绝大部分研究生获得的奖学金、助学金要高于他们所交的学费;学校收取的研究生学费要全部用于学生培养和奖助。”

他说,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全日制在学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者除外),都将按每生每学年硕士生6000元、博士生12000元标准获得国家助学金资助;对学习成绩优异、科研能力显著、发展潜力突出的研究生,经高校评审后,按每生每学年硕士生2万元、博士生3万元标准发放国家奖学金;2014年秋季入学的研究生,其学业优秀者还将获得由政府和学校共同设立的学业奖学金的资助。

“目前,江苏高校正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要求,设计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制定具体管理办法和操作细则。”

高校该不该涨学费?

从目前各地上调学费的具体操作看,都组织了听证会,但是,听证会给人的感觉是走过场,该怎么涨还是怎么涨,为此,有必要给学费定价设定基本的标准。向大学生收取学费,理论基础是高等教育成本分摊理论,确定大学学费标准,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高等教育生均成本是多少,其二,受教育者分摊多少比例。

早在2006年,教育部就曾提出要核算高等教育生均成本,但目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成本究竟是多少,并不清晰。一些地方在举行听证会时,也出具了近年来的办学成本,并将其平均在每个学生身上,计算出生均成本。但这一办学成本,是对所有办学成本的核算,而不是对用到人才培养上的成本的核算,由此算出来的生均成本显然过高。本来,核算高等教育生均成本,还有一个重要意图,是检查高校究竟把钱用到何处,并由此促进高校建立透明的财务管理体系,推进校内管理改革,把经费用到办学的刀刃上。如果高校一边大手大脚花钱,一边喊缺钱,并以缺钱为名涨学费,这很难让公众相信收来的学费,用到了人才培养中。

前不久教育部发布的高等教育信息公开清单,进一步要求高校要公开财务信息。为此,教育部完全可以要求每所提出涨学费申请的高校,晒出学校的所有财务账单,具体到细目的开支,以此核算出生均成本,作为确定学费标准的基础。如果高校不愿意公开财务账单,那么,教育部门、财务部门不能批准学校的涨学费决定,学生有权拒绝接受。

对于学生分摊成本的比例,国外通常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不高于生均成本的20%,二是不超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两者取最少值。尤其是后者,确定这一比例,是为了防止过高的学费,挤占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开支,加重家庭的教育负担。在这两个20%的约束之下,大学努力拓宽办学经费渠道,在政府拨款之外,注重社会募捐,在开源的同时节流,杜绝铺张浪费。

大学向学生收学费是最便捷的增长收入的方式,但这是不可持续的,一个对受教育者负责的大学,应当把所有办学经费用到最需要的地方,避免跑冒滴漏。即便在办学成本增加的压力之下,不得不上调学费,也必须考虑这对学生带来的经济压力,并完善对贫困学生的帮困体系。

僵化的高等教育体制“推高”学费

推高高校学费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高校管理的机制问题,非教学科研的部门太多,管理人员太多。

相比于关注上涨现象和上涨幅度,上涨背后的原因才是最需要深思的。

首先,学费上涨有其必然性的动力。作为社会组成的一个部门,高校并不是真正的象牙之塔,与教学科研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所有配置,也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我倒不是认同高校学费的上涨,但在物价普遍上扬的社会大环境中,期望高校一家的费用不变甚至下降,是不现实的。

第二,与目前的教育体系和对高校投入的方式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我们的高校办学机制是一元化的,绝大多数的高等学校资金来源单一,都是行政拨款,加上政府对高校的投入又相对有限,于是学生的选择也就不可能多样性。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