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光: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建者

王伟光: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建者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神州大地,百废待兴,中国正面临着向何处去的历史关头。在这关键的历史时刻,邓小平高瞻远瞩,推动并领导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伟大变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飞跃。他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研究世界形势和其他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吹响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伟人虽逝,精神永存。邓小平留给我们的最可宝贵的财富,就是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和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他的光辉业绩和科学理论,已经并将继续改变和影响中国和世界。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神州大地,百废待兴,中国正面临着向何处去的历史关头。在这关键的历史时刻,邓小平高瞻远瞩,推动并领导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伟大变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飞跃。他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研究世界形势和其他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吹响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论从历史发展、实践探索还是从理论创新、制度变迁上说,邓小平都不愧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不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创建者。

一、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和实现途径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全会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毅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开始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由此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启了新的伟大革命。邓小平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卓越的政治智慧,在全会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发出了打破禁锢、开辟新路的宣言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展开。农村迅速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城市则逐渐扩大企业自主权,放宽发展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允许开办“三资”企业;开始创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邓小平把特区看作是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同时又看作是一个“基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地,人才培养的基地。针对拨乱反正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思潮,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文化大革命”作出正确的总结,肯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胜利召开。邓小平在大会开幕词中联系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刻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范畴,而且确定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实践和理论探索的主题,标志着“我们打开了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

十二大以后,在邓小平的领导和推动下,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984年2月,邓小平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等经济特区,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同年5月,中央决定开放大连、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翌年2月,中央决定再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这样,就形成了多层次、有重点、逐步推进的对外开放格局。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开始突破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念与做法。邓小平认为:“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我们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新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为保证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邓小平还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这就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第一次有了明朗清晰和切实可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继找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在苏东社会主义出现挫折、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的复杂形势下,邓小平力挽狂澜,领导党和人民稳定局势,实施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推进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牢牢驾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巨轮乘风破浪、勇往直前。1992年初,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时,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强调“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他要求我们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开放的胆子更大一点,建设的步子更快一点,千万不可丧失时机。这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邓小平领导党和人民进行拨乱反正,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的伟大历史创造,逐步实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固守成规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转变,带领我们走上了既适合中国国情又体现时代特征、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凸显中国特色的“人间正道”。这条道路,得到以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坚持和拓展。党的十八大将这条道路概括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披荆斩棘、艰辛探索,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下本质内涵和鲜明特点:

第一,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推动社会全面进步。邓小平主张:“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社会主义又是全面进步、协调发展的社会,要实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包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等等。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律,遵循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第二,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邓小平强调:搞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兴旺发达起来,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基础,就是四项基本原则,否则,“我们的社会就将是一个乱的社会,就谈不上安定团结,什么建设改革、振兴中华,都将成为空话”。四项基本原则又要在改革开放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否则,就会变成空洞的口号、僵化的教条,就会失去政治保障作用。我们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就在于它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能够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社会主义。

第三,既坚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少数人富裕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目标和战略选择,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心课题。

第四,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促进世界和平、共同发展。邓小平强调,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个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问题。我们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这与西方发达国家对内剥削、对外侵略的资本主义道路具有本质的区别。

邓小平说过:到20世纪末中国实现小康的目标,“也就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成功”;到21世纪再用50年,我们基本实现现代化,“那就可以进一步断言社会主义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高度认同,而且受到世界进步人士的广泛关注。西方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一种新的启示,正在颠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探索“中国成功之谜”很有意义。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彭斯看来,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曾有过高速且持续的经济增长,但从未见过像中国这样规模庞大的经济体,在一段长时间内如此强劲增长,其发展规模和重要性之大,影响人口之多,都是空前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独一无二。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