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下中央行政区

京津冀一体化下中央行政区

解放初,中央政府曾经考虑在京西三里河建设相对集中的中央行政办公区。现在的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等大屋顶式办公楼,实际上都属于规划中新办公区的一部分。但非常可惜,该建设规划因故中断,结果一延数十年,国家部委散布全城,至今缺少集中便利的中央行政办公区。如今的京津冀一体化,为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契机,有可能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内选址建设新的中央行政区。

择址集中建设

中央行政区的7个理由

世界上的很多困局,通过转变思路走出。红军转战至湖南通道,如果不转变思路,西入贵州,而是坚持北上湘西,危局必成死局。眼下时常雾霾笼罩、车辆拥堵的首都北京,如果不转变思路,人居环境和办公环境都难以从根本上改善。实事求是,摆脱惯性思维,敞开心扉,以利市民,利京官,利办事各地,利驻华使节的四利理念,从战略层面进行思考,不难看出择址建设中央行政新区的多种理由。

(一)择址集中建设中央行政办公区,是迁址不是迁都。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即政治与文化中心,绝对不宜变更。在保持首都北京政治文化中心地位不变的大前提下,为了改善中央办公环境,有利于市民,中央行政办公区完全可以择址新建。在京津冀一体化的新概念下,于京畿之内,选择任何地块建设新的中央行政区,都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迁都。换言之,以北京为依托,即使在河北某处借地新建中央集中办公区,也可以说是一片属于首都北京的中央行政特区。

(二)高铁支持中央行政区迁址而不迁都。如果仅有京津冀一体化的新概念,而没有高铁“缩地”的硬件支持,从北京核心城区到中央行政特区需要较长时间,那么,距离感还是会给人带来迁都感。有了高铁支撑,情况则大不相同。按照北京人的交通时间观念,只要路上时间不超过1小时,人们就会觉得没有离开北京,似乎还在五环以内。

(三)减少流动人口,缓解交通堵塞。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中央党政军机关散布于北京城区之内,各地来京办事的人员与车辆,川流不息,无疑是加剧北京交通紧张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央行政区离开喧嚣的北京核心城区,迁往百公里之外的某一新址,对于缓解北京的交通堵塞问题,显然是釜底抽薪的有益举措。

(四)有助于改善北京空气质量,施惠市民。中央行政机构搬离时常被雾霾笼罩的北京城区,降低首都核心区域的人口密度,相应扩大公园与绿地面积,减少往来车辆,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市区空气质量,有益于市民身体健康。

(五)改善国家机关办公条件,提高中央政府办事效率。选择有山有水、负离子多、人口稀少的地方,集中建设新的中央行政特区,可以显著改善国家机关的办公条件,提高中央政府的办事效率,同时便于地方党政人员到中央请示汇报工作,外国驻华使馆也能从中受益。

(六)行政功能突出,工作生活设施一流。由于有首都北京为依托,在新建的中央行政区内,不仅无需发展产业,而且不必单设高等院校与大型医院等文教卫生机构。如有需要,相关的顶级专家,都可从北京很快赶到。但新区内的街道车站、行政大楼、公寓住宅、中小医院、幼儿园、中小学、图书馆、体育馆、公园广场和购物超市等工作生活设施,则应当建成世界一流的。

(七)凭借后发优势,可以领先全球。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刚刚开始探讨,理应后来居上。只要选址得当,理念先进,再加博采众长,精心设计,我国新的中央行政区,一定会超越美国的华盛顿特区,建设成为全世界最亮丽、最便利的大国行政中心。

万事皆有利与弊,中央机关与国家部委集中迁往新址,对北京市难免产生一些不利影响。但各种可能的不利因素都加起来,也很难超过上述7项好处。因而总地说,以首都北京为依托,选择适当地址,集中建设新的中央行政区,利大于弊,值得进一步探讨。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