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主 (2)

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主 (2)

(二)为民做主

“民主”在国学里的第二层含义,是“为民做主”,这个概念是对于治国者、对于国家政府而言的。除了一些极端的无政府主义,所有形态的国家都必然要形成统治部门,来代表人民实现对国家的治理,无论这个统治阶层,是由世袭担当,还是由选举产生。所以,人们就要求国家统治者为民做主。

在中国文化里“民主”一词最早的出处,是《尚书》里的“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意思是说,上天在寻求民之主,于是就出现了明君成汤。这里说的“民主”,是指人民的主人,也就是国家统治者。那么什么样的人才配为人民之主呢?《尚书》里又说“皇天无亲,惟徳是辅”,上天没有偏私亲近之人,只辅助贤德之君成事。既然要求君有德,那么君之德就在于能为民做主,所以《荀子》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上天生育了人民,并非为了君主,相反,上天设立了君主,却是为了人民。

古人说的上天,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种指代,以这种冥冥天意,来指代政权兴衰的客观规律、指代民众意愿的结果导向。所以统治者的上位、在位,是这些无形力量在起作用,统治者的飘摇、下台,也是这些综合力量在发生作用。而这冥冥中的广大力量,就来自民意。所以《荀子》里讲:“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也是后来唐代名臣魏征常向唐太宗李世民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人民的信任交托,托起了统治者的权力;又是人民的信任颠覆,覆灭了统治者的权位。

这种“为民做主”的思想深入人心,直到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第五任皇帝雍正,还特地在他处理政务的养心殿西暖阁里手书一副对联,写道:“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不能用整个天下来供奉国君,要以国君之毕生来治理天下。这句话,也是《史记》中记载尧帝之言的推衍,“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不能损害天下人而只利于一个人。可见,中国古代文明社会,从尧舜时代的开启,到清王朝的收端,“为民做主”的思想作为国家政府的君德要求而贯穿了始终。

虽然在体制层面上,中国古代社会没有出现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制,但是在思想层面,它是中国文化早已探讨过的社会话题和坚持始终的政治概念。

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民主”的思想以民为主、为民做主,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从不陌生,它从哲学规律上俯瞰历史兴亡,从民本思想上制约君民关系。

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主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