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哲学的契合点(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哲学的契合点(2)

5、马克思的思想是什么结构

先说明一下这里讲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在欧洲是个很有学术争议的概念;原因是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与欧洲马克思主义传统其他人物的各自表述存在的差别。总体来说,马克思学说在欧洲被认为是决定主义的,是讲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单线绝对支配作用。西方学术界提起马克思主义立刻想它的决定主义,物质决定精神,一种单线的决定的关系。笔者在这里强调的马克思本人思想却不是决定主义的,也不是意志主义的,而是超越了二元对立主义的。就是说马克思的东西不是西方主流所具有的二元对立那个东西。它恰恰超出了那个东西。

要揭示马克思与中国哲学是如何相互契合的,必须要揭示,相对于中国哲学与西方主流思想传统的深层结构差别,马克思的思想属于什么结构?现在要从中国哲学的结构开始进行探讨。中国哲学是一个笼统的概念。现在讲的中国哲学是与西方哲学传统相比较而具有相对意义的一个观念。确切是在什么地方相对的?那就是,中国历史传统的形形色色思想门派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活水,就是《易经》;中国哲学传统所植根于的宇宙观、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作为载体的语言,其基本结构已在《易经》之中确立。这是不同于西方主流思想传统的。中国传统不管曾有多少思想家和思想流派,既然都笼统于中国哲学的旗帜之下,其结构是一个,只不过分出好多派来,那同一个结构就是由《易经》确定了的“一多不分”。而西方哲学的基本结构是“一多二元”。

1)“第一问题思维”和“第二问题思维”

“第一问题思维”是西方a)一种非特定严格意义的宇宙观,也就是非西方主流的那种宇宙观。一提到西方主流宇宙观告诉你眼前必须立刻浮现一个上帝,浮现一个单线的结构,浮现一个从上帝开始一直到最终结束那样的一套线性(铁路轨道式)秩序出来。而第一问题思维恰恰不是这个东西。不以单一单向线性逻辑顺序作为前提的设定思维方式;b)特殊性构成事物的秩序,它具有模糊性和美学性。在这一点上跟中国比较接近了。它不是(线性)逻辑的,不是理性,不是从开始到结尾一条线地发展的,而是由各种特殊的事物本身之间的内在关系构成的一种秩序,完全和那(线性)秩序是不一样的;c)非绝对质性的、最终不可分性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第一问题思维恰恰没有西方主流所认为的质性追求,最后有一个不可分的物质本身,物质的粒子,第一问题思维不具备这样的观点;d)第一问题思维注重的是非确定性的,主流是讲确定性的,第一问题思维注重的是变化和过程;今天我们有“过程哲学”的概念,第一问题思维实际就是过程哲学;e)还有就是抽象方式,第一问题思维的办法是从可能性(而非确定性)当中抽象的,是从事物的特殊性抽象的。它抽象的不是秩序(order),抽象的是互系性,是以互系作为种秩序。它是实在事物构成内在联系的表现。也即它追究的是事物的内在联系而不是事物的外在联系,不是事物的质性。[4]

先有第一问题思维,后来出现第二问题思维。第二问题思维才是西方主流思维;从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直到今天,主流都是第二问题思维。什么是第二问题思维?也有几点,它是特定地指:a)独一无二的一个单线单向秩序的宇宙;b)世界只有一个秩序;这个秩序从开始到完结是相对稳定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这样理解的;[5]c)秩序是理性的,具有单一性、模式性、逻辑性、线性因果思维、形式性、先验性、结构性、数量性、数学性;也即它是抽象、形而上学的;d)它具有一个人类中心观点:人类是由生理学、语言学、概念的同一性超验地定义的。也即人是什么?人类是什么?是由生理学、语言学、概念的同一性来规定的。而且这个规定,是宇宙的一个象上帝那样超然的东西早就事先设立好的规定。e)它有一种抽象方式,是形式的、质性的抽象;就是说形而上学地认为事物本身有一个形式、有一个本质的东西。是在这之上抽象出来的,它成为一种逻辑模式。在这个逻辑模式中,构成法则秩序之元素的实在特殊性,严格地说,与从现实状况的抽象不具关联。这是说,抽象是抽象于质性,任何事物都是质性地独立存在的,它们的实在表象与其本质的抽象之间是不具备联系性的。[6]

2)西方“一多二元”和中国“一多不分”结构

现在解释一下比较中西哲学的一个叫做“一多二元”的概念。西方人和东方人其实一样,从经验上说,看到的都是万物。在看到万物的基础上人们开始想到去理解它们。是在对这个万物宇宙理解的时候,西方形成了一种对它“一多二元”的金字塔结构的认识遐想。它是一种对这个万物宇宙是从哪来的、是谁造就了它的设想;所以想出来有一个东西高高在上,整个瓦万物宇宙都是由这东西造就出来的、或是基督教所说是个一神创造的。有了这样一个设定,也是建立了一个前提或者一个范畴。结果是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到今天为止,整个西方的在讲什么东西,讲什么哲学,讲什么科学都是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下或者范畴框架之中去讲的。这个范畴框架就是一切万物完全是在这个称作“一”的东西统辖之下,在这个“一”范畴里边的智识传统,不管是科学、哲学、宗教、文化、文学的所有问题,都是通过“一”来赋予意义,是这样一个结构叫做“一多二元”。[7]

“一”是什么?“一”就是万物一切都是由这个“一”创造出来的。“多”就是万物一切。二元是什么?二元有两个意义:a)“一”和“多”之间它是各自独立的,不可混淆的,这是二元的一个意思;b)“一”和“多”之间有一个单线的决定关系,必须是“一”决定“多”,所以叫一多二元。另外还有一个意思,是在这个一多二元框架下,所有这些多,这些万物之间存在关系是二元的。二元的意思就是二者之间是互相独立的、没有联系的;如果一旦有什么联系发生,它是单线联系——即A决定B那样的联系。是这样一种认识世界方法,我们称它为“一多二元”。也可称它是个金字塔方式。然后在这样的认识世界的基础上产生了价值观;价值观就是人们认为什么是重要的,人们崇尚什么?这样,在这个基础上人们崇尚的就是那些“超级”的东西、那些绝对的东西;它就是跟上帝、跟唯一的、绝对的、真理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的那些个原理和价值。这样象自由、民主、人权、健康、幸福、财富、权力许多许多,这些东西都被认为是由上边这个“一”所赋予,所以它们是人们作为绝对、普世的价值追求的。

是这个“一多二元”,拿到现代社会运行,就有了一个社会的、政治的三角形架构。人作为“个体人”都从下边往上追求。处于三角形下方的万物(人与人)之间是没有联系的,因为每“个体”的人都各自直接跟上方这个一有联系的,下方必然是一种互相竞争的状态。个体人之间互相竞争,向上追求跟这个“一”有联系的各种绝对观念,各种绝对普世的价值和原理。

比较哲学阐释学的关于中国思想传统的“一多不分”是跟西方的“一多二元”相比较而得到的。“一多不分”原来是唐君毅先生的说法,安乐哲老师经常使用。我又跟安老师那借过来,发挥了一下。讲起“一多不分”故事应该是这样:中国人与西方人原本看待世界都是一样的,看到的都是万物;中国传统不一样的地方是中国人没有去设想,没有去假定一个什么东西,由它来把万物一个一个造出来。中国反而是聚焦在万物之中,去思考万物之间的关系,用这样一种归纳的步骤,来认识这个宇宙和世界的。这样,中国人所得出来的是“一多不分”;就是说在中国人心里万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是分不开的,谁跟谁都是联系在一块的,缺一不可的。而这是什么关系?就是一阴一阳那样的关系。读《易经》可以读到“一阴一阳之谓道”;万物之间关系就是道,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关系。这个“一”是什么?它不再是西方的“一多二元”那个“一”,而是万物之间由于互系不分所形成的浑然而一的这个“一”;不分,就是万物之间的不分。因此,中国的宇宙认识、思维方式是从这里来的。这使我们想到太极图。想到一个“心场结构”(这是我给“foci/fields”的中文翻译)概念;它是郝大维、安乐哲的”foci/fields”概念。[8]

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中国传统中人们对事物进行叙事,不是去界定它,而是对它与它所处于的域境进行阐述。一个中国人介绍自己,是介绍自己与自己所在的场域之间的关系。有个很简单的例子,不能完全说明这个问题但是比较形象,就是中国人写地址的时候,是必须是按照大到小的秩序,先把国家、省份、城市、市区给出来,最后才写寄信人或收信人名字。这是很简单的可以比喻这个“心场结构”的。西方人却说先把个人的名字给出来,它就是在西方人们要界定自己,只是那当成一个点来介绍;中国人却是要介绍自己所处在的场域,介绍自己在这一场域中所处的位置及各种关系。从这点上看,中国和西方传统在看待“self”(己)上,各自有很不同的概念。西方的“self”是“形而上学”地抽象,是绝对不变地“质性”,跟任何东西不联系的。中华文化的“己”是放在它所处的周围环境(contextualized)当中的,是一种实在的东西;也即“心场结构”。现在,安乐哲、罗思文(Henry Rosemont)又发展了这个结构,他们用“角色伦理学”的概念阐释儒学与西方形而上学伦理学的差别。

所以在比较中西方哲学阐释学的视野中现在有了两个结构概念,一个是“一多二元”,另一个是“一多不分”(或“心场结构”)。跟西方的二元对立世界观和它的单线单向思维方式比照,中国的叫做“互系性思维”。它英文是“correlative thinking”。成中英、安乐哲都经常用这个概念。是中国这种思维,这种互相联系地去认识世界,相当于西方思想传统的第一问题思维。另外,中国“互系性思维”也称“类比性思维”。中国“讲道理”与西方“推理”不是一种方法;区别在于“讲道理”不是把实在的事物切割,找到出来非常抽象的一个不可分的“质”,在上面去进行分析。中国的类比性思维,用京剧故事里面的说理比较清楚。京剧故事里的说理情节都讲事例,用事例的“内在联系性”去讲道理,这个是互系性思维。关于什么是“互系性思维”,安乐哲给出一个英文定义:

to explain an item or event is, to place it within a scheme organized in terms of analogical relations among the items selected for the scheme, and then to reflect, and act in terms of, the suggestiveness of these relations.[9]

这个定义实际上是一种预警式的,你要对某一事物进行阐释,要把它放到一个阐释机制中去,这个阐释机制是出于类比关系而组织的,类比关系是一些被选择出来的事物的类比关系,这些被选择出来的事物是为组织这个阐释机制而选择的。然后根据这些类比关系给出的喻示,进行深刻思考和阐释。这个英语哲学定义,逐字逐句翻译为中文有点艰涩难懂。但是如果使用中国以事例讲道理的方法,就是中国人熟悉的盲人摸象;如果把几个盲人的观点都考虑进去,找到其中的内在联系(类比关系),它就是一个互系性思维;否则,只考虑一个盲人的观点,或者将几个盲人观点之间找不到内在联系,让它们各自独立,互相对立,那就是单线思维。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