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哲学的契合点(5)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哲学的契合点(5)

6、马克思更接近中国哲学

有个常识性的事实,即从西方来的思想,没有哪种更比马克思主义向中国人提供了那么多的对话而不是碰撞的机会。在这个节点上更为清晰的是,马克思更接近中国哲学。这点与“马克思不是决定主义,毛泽东不是唯意志论”的分析是一条线下来的。有三个论点可以解释这个东西,为什么马克思更接近中国哲学!

有三个论点可以解释,就是郝大维和安乐哲所指出的:一、中国哲学是一种事物本体观,而不是质的本体观,把人当成事物看待,讲人与其行为(the agent and his act)的互系。也就是说人跟人的行为在西方看起来是分开的,在中国它是不分开的。二、中国哲学没有超绝观(sense of transcendence)。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互系的。不象西方二元论,中国哲学将任何二物,如阴阳,都看成其中一方构成规定另一方的必须条件。这种关系的解释需要域境化(contextualist)。也即“心场结构”。在这个视野中,阴和阳是互相决定的,在讲阴的时候不能不讲阳,讲阳的时候不能不讲阴。三、传统作为解释的域境(context)。就是说传统本身是一个域境,也即,历史不是什么神和哪个“英雄”的主观臆造。人是在传统当中的,对人的解释必须要在传统当中得到,而不是说某个人可以指挥一个传统。在这三点上,或说从以观关系为中心的视野中,中国哲学是很典型的。[18]

要是意识到马克思更接近中国哲学,为什么毛泽东强调人的能动作用不是那种无视客观经济力的唯意志论,就应该更清楚了。马克思不是决定主义,毛泽东也不是意志主义。因为像马克思论述内部联系的关系所说的一样,毛泽东是个中国传统哲学意识强烈的人,其实坚持的也是,而且总是强调人的努力要适当,要根据和符合具体环境、时间和情况的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曾一度成了一句口头禅的话。在毛泽东的分析方法中,找不到如此众多“专家”所说的那种二元主义线性思维的“唯意志论(voluntarism)”。“实事求是”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中国哲学的很大特点,是具有强音的中国哲学理念。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哲学最好的契合标志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变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对西方一多二元自由主义思想结构的断然拒绝。中国哲学由于具有与马克思主义的类似宇宙观和思维方式,并通过一场具有强烈中国意识的中国化哲学运动,将马克思主义嫁接到中国思想传统的大树上,成为现代枝繁叶茂的、与中国儒学及传统思想相合则使中国昌盛,相分则致中国受挫的不可分割文化组成部分。二者的契合发生于马克思哲学实现哲学中国化的四个过程:

1)马克思主义一经从日文译为中文,已经产生深层结构的变化,原有二元对立、形而上学语言的西方含义被屏蔽;蔡元培用古汉语概念翻译“辩证法”(如:静之于动也,有之于无也,盖触处无非矛盾者-以对待“contradictions”);梁启超在对西方哲学解读中,用古汉语“有”、“无”、“成”、“万法”、“则”、“象”等观念对待西语“being”、“Not-being”、“becoming”、“the world of plurality and change”、“law or rule”、“form”等概念。[19]

2)在中国用中国典故、成语、观念对马克思哲学进行解释,很多西方概念都变成了可以理解为通变互系或者是道的延伸意象语汇。如瞿秋白直接将辩证法解释为正反相成、“互辩法唯物论”、正反相成、互变律、互动律、变易互动、矛盾性;将许多概念互相对待为例如:规律(law)、动律(law of motion)、线索(clue)、原因(causality)、联系(link)或关系(connection)、逻辑(logic)、影响(influence 或 impact),不一而足,皆变为类比联想。[20]

3)一个刻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和中国化运动(毛泽东、艾思奇李达、吴亮平、张如心、陈唯实、沈志远等作为主要推动者)。如陈唯实从中国古代哲学“探究辩证法的观念”;如郭沫若及其他一些持同样观点的学者,陈唯实专门撰写“中国古代哲学上的辩证法”。他对中国古代哲学遗产进行整理和研究,对《周易》、《老子》、《庄子》的辩证法作了高度评价,并指出,这些古代著作“对于辩证法已有相当的发现”。[21]

4)毛泽东让马克思主义完全融入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体系,使用大量中国典故;提出与西方形而上学加以区别(包括调整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定律、对恩格斯提出质疑);在孔子身上找到“辩证法因素”;用“辩证唯物论”的概念解释墨子,提出墨子的“两而无偏”与儒家的“执两用中”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质”。毛泽东在延安时搞了一次发动学者去整理古代思想的活动。这些学者找出很多人物,阐述这个是唯物主义者,那个是辩证法大家。在此值得提出的是,中国讲的辩证法和西方的黑格尔的辩证法不是一个东西。所以中国化这样一个过程说明,从结构上,从哲学上,从学理上,从逻辑上马克思主义怎么跟中国哲学这套东西能够贴近,能够不发生矛盾,成为一致的东西。[22]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