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哲学的契合点(6)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哲学的契合点(6)

7、历史契机,恰逢其时

历史契机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哲学的契合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本文一开始就提到西方整个欧洲的形势。回想一百年前欧洲那个状况,是不难以理解那种私人资本全球化的浪潮(西方一些学者讲全球化的概念提前到那个时代去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向世界其他地方推进,已经是一个全球化的开始。其时正逢中国在诉求革命。中国遇到清朝末年腐败无能而出现的诉求革命,诉求新思想。恰有欧洲风起云涌工人运动,可以回忆一下,找一些资料理解一下那时代马克思主义及其他西方思想是怎么样传到中国来的。正是在那样一个情势之下马克思的思想被欧洲很多的杂志,很多的传媒传播,后来被介绍到中国。那时的孙中山曾提出申请加入欧洲的共产国际,被拒绝。另外还有俄国革命的成功。这些是整个西方对中国输入马克思主义形成一个历史契机。

此外,就是有的学者提出来的,马克思本人的思想本身是带有中国元素的,受到中国的影响,当然这个东西还需要进一步去调查研究。不过有一个大概其的描述可以介绍一下。那就是,王殿卿提出,从历史文化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其孕育过程中,就已经融入了儒家思想的文化基因。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的主张与社会试验,有着中国《礼运篇》的痕迹。黑格尔对儒家思想多有贬低,但仍对儒家思想有自觉与不自觉的汲取。马克思承认是黑格尔“学生”。启蒙运动包括一大批莱布尼茨、沃尔夫、伏尔泰等哲学家、政治家和文人,用孔子的名字和思想推介自己的主张。莱布尼兹是西方第一个承认中国文化对西方做出重大贡献的人。马克思说过:“我是佩服莱布尼兹的”。这些是非常间接的描述,有这种可能。还有就是从1598年到1689年一直到1789年,经历过三个阶段大量地将中国思想翻译到欧洲去,致使法国大革命本身也包含许多中国文化元素。中国文化接触欧洲在欧洲形成文化热有二百年的时间,也加入西方启蒙运动,成为启蒙运动的一部分。这个时候讲马克思主义,它不仅有三个来源,也应说是对启蒙运动的一种继承。[23] 有些学者过去曾研究过辩证法本身在欧洲的出现,也有资料可说明中国思想传到西方的影响。[24]不过在这方面还需做大量的工作,进行调查研究。

再有一个是政治层面,就是前面也提到过的人民性。政治上的人民性是很重要的原因。如果谁要认为西方自由主义是带有人民性的,我坚决说是大错。这个其实没有什么复杂的逻辑好琢磨就可以搞清楚。马克思主义明确声明自己是无产阶级的哲学,这是它强烈的人民性。在中国哲学方面,整个民本思想就是一种浓厚渗透的人民性。它把天意和民意视为一体。两边的这种情况是很容易使这两个思想跑到一块的。还有内在联系导引出来的平等逻辑。不少人记住了西方的平等观念是很强列的,但是忽略了平等是怎么个逻辑导引出来的。平等是因为上帝造人,造出的人在上帝面前平等,这是一个平等。再一个是在法律面前平等,还有一个是在市场竞争面前的平等。是这么几个平等,但是这几个平等都是抽象的,现实生活当中很难实现的。因为现实生活竞争是天经地义的,竞争机制恰恰是制造不平等结果的。如果好好品味的话,中国的仁义思想是一种实打实导致平等的逻辑思维;讲的是内在联系,而内在联系认识必然是导致平等观念的逻辑。应该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户的形式,大量是对中国哲学的再阐释和改造。这种改造表面上虽然曾呈现过反传统倾向,但在深层却沿袭了传统的深层结构,是运用现代语言在现代语境中的基本深层结构保留,换得在一套全新的现代语言体系中的弘扬。这是需要花费气力细致的嫠清分析工作才能认识的。例如,以“中和”思想为例,原本对人与人之关系的重视,追求社会和谐和对大同理想的追求,在其现代形式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是“为人民服务”,是将“仁”视为众生平等,将“礼”视为做好本份事而阐述的。有位网友说:“官,民,士平等为仁;人民安心做好本职工作,造导弹,扫大街,无高低贵贱,又同时敬老爱幼为礼。”[25] 这就是中国哲学的现代表述和发展。刘少奇上世纪六十年代接见时传祥对当时社会震动很大。那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之下的现象。人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没有由于职业而导致的社会不平等。新话语不仅阐述了和谐,而且还阐述了和谐的根本条件。怎么和谐,怎么才能和谐,必须要有平等在前头才能和谐。既阐释了和谐思想也阐释了和谐的根本条件。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