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小金库”需三管齐下 (2)

治理“小金库”需三管齐下 (2)

脱离法纪监督是滋生腐败的温床

“小金库”资金脱离财经法纪监督,不仅影响国家预算严肃性、削弱政府宏观经济调控能力,而且容易滋生贪污腐败、行贿受贿、买官要官等重大违法违规问题。

一是诱发领导干部职务犯罪。“小金库”收支不公开,不设账目或账目混乱,个别领导将其视为私有,随意支配,任意挥霍。“小金库”涉嫌的重大违法违规案件呈高发态势,很多牵涉到单位的“一把手”或主要领导,这些案件通常涉及贪污、受贿、单位行贿、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小金库”资金一般是在极其隐蔽的情况下被主要领导用于送礼、行贿、挥霍,甚至贪污私分等“黑色支出”;但近年来,资金的使用也出现了明显的“团伙性”特征,出现了集体腐败现象,即由过去主要领导极少数人“分赃”,逐步变为多数领导集体参与,以福利费、办公经费等名义共同私分“小金库”资金。

二是严重损害干群关系,败坏党风政纪。“小金库”,说白了就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私房钱”,是领导干部的“自留地”。既然是“自留地”里的菜,一些人想怎么采就怎么采,想如何分就如何分,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小金库”的存在,给了一些单位尤其是政府机关腐败和挥霍的空间,给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穿上了“隐身衣”。“小金库”资金管理和支配权掌握在领导干部手中,为其贪污、贿赂、公款私用提供了方便,导致一些人挥霍无度、无所顾忌。有的利用“小金库”资金游山玩水,玩腻了国内玩国外;有的利用“小金库”资金修建设施豪华的会所、培训中心,供自己吃喝玩乐。“小金库”的存在不仅违法违规,助长了一些单位的集体腐败,还严重影响了政府职能的实现,让一些政府部门的职能行为异化为部门创收,单纯谋取小集体的利益而置人民利益于不顾。有的公权部门为了充实“小金库”资金,不惜在“收费经济”、“罚款经济”上大做文章,侵犯民众利益,增加群众负担,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引起了群众的怨恨和不满。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