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到位’共同的指向是‘落实’。改革最大的难处在于人们对改革复杂程度的认识不够,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关联性、系统性认识不足,同时又存在着利益受损者的阻挠”。
“第四次中央深改组会议的内容,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推进改革落实的重要性。”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表示,“中央不遗余力推进改革,体现了党中央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大局的战略思维和坚定决心。”
8月1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年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要真枪真刀推进改革,为今后几年改革开好头。
权威人士为本刊记者解读说,既要让改革举措真正落实,又要统筹安排好改革的节奏和力度,也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要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狠抓工作落实,实施方案要抓到位,实施行动要抓到位,督促检查要抓到位,改革成果要抓到位,宣传引导要抓到位。”
“五个‘到位’共同的指向是‘落实’。改革最大的难处在于人们对改革复杂程度的认识不够,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关联性、系统性认识不足,同时又存在着利益受损者的阻挠。”王军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讲,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提出,“敢破敢立敢闯敢试推进改革开放”,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性。
五大现象阻碍落实
“虽然今年是‘改革元年’,各地也在大张旗鼓地推动,但在基层实际工作中,存在不少形式大于内容、雷声大雨点小的问题。”具体到地方实践上,上述权威人士特别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具体介绍了当前改革推进在基层所面对的一些突出问题和现象:
其一,观望改革。尤其是“八项规定”出台之后,一些地方或部门干部心态消极,出现了“懒政”、“惰政”现象。他特别指出,还有一些地方在简政放权过程中,核心权力不愿意下放,放下去的很多都是责任和压力,“甚至什么改革对自己有利,就推动什么改革,没利的改革就放一放。”
其二,以发展代替改革,混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高举‘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旗,底下干的还是原来‘求速度、求发展、求GDP’的老路,混淆改革和发展关系之后,越到基层,改革效应越弱化。”这位人士说,一些地方改革的措施基本上都轻描淡写,经济增长一旦走缓,改革工作首先就变软。
其三,改革之间不配套,使得改革难以取得成效。比如,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度报告公示制,工商注册企业出现大幅增加。但由于一些配套改革没有跟上,致使没有年检的企业,在获取机构代码证、生产许可证或是办理贷款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困难。于是,这项改革的实效大打折扣。
其四,由于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性,改革政策存在难以落实的情况。比如,中央为夯实“三农”基础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实施了定向降准的措施。“但由于银行贷款总规模被捆死,银行有了更多的放贷资金却没有资金流出的口子。利好政策没有真正达到效果。”该人士说。
其五,既得利益群体维护现状,消极对待改革推进。在受访专家看来,像公车改革、国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乃至房地产税改革等具体改革领域,都不可避免会触及利益群体的现实利益,短期内可能对一些政府干部、企业经营者,甚至对普通干部群众的某些利益产生影响,“利益受损群体难免会有程度不一的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落实改革有难度。如果落实不快、落实不好的话,再好的方案也没有用。所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真枪真刀,特别强调几个到位,针对性很强。”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谢春涛告诉本刊记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