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直指盘根错节处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丁元竹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解释,决策层之所以用“蹄急而步稳”概括当前改革形势,从一个侧面反映,“改革方案一个接一个推出,力度大、节奏紧,一定要把握好‘稳’的原则,加强改革落实效果。”
“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在改革的进程、力度上把握得非常好,有条不紊地推进。60个大项的改革已经出台了39项,这么短的时间内,一半以上启动,是相当不容易的。”谢春涛为本刊记者梳理指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定工作规则,第二次具体分工、落实责任,第三、四次就推出具体改革方案,改革推进得很快、很稳、很有针对性。
为王军所称道的,是决策层通过领导小组这种方式,对改革硬骨头一个个击破,有决策、有执行、有落实、有督促,将改革部署具体细化到操作环节,“按照施工图和总台账来推进,各项改革会在未来几年渐次展开。”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此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对未来七年的改革实施工作作出整体安排,突出了每项改革举措的改革路径、成果形式、时间进度,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改革的总施工图和总台账。
丁元竹对此解读认为,三中全会《决定》已经对15个领域60个大项的336项改革任务作出了部署和分解,但部门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需要彼此协调的问题,甚至于是因利益受损可能出现懈怠的情况,这就需要对改革的推进路径、时间表和成果等作出明确的规定。
“对每一步,你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什么时间完成,完成的效果如何,如果完不成谁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都通过台账这样一个方式全程跟踪指导检查。”王军认为,不仅强调了改革的落实,也强调了改革的实施和效果。
受访专家还指出,很多领域的改革利益盘根错节,民众往往认为有阻挠、有抵制、有推诿,很难往前推进。中央这次把可能遇到的矛盾环节、抵触心理等都充分考虑到,以问题为导向,盯准改革的目标,在每一个环节都通过制度性的安排、操作性强的设计,来化解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改革的坚决世所共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