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日本政治右倾化的背景分析
日本政治右倾化有深刻的历史根源、现实社会需求以及复杂的国际背景。战后美国主导的对日改造不彻底留下了祸根;日本追求的政治大国战略和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助长了日本的政治野心;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的“中强日弱”局面刺激了日本的心理情绪。
(一)战后日本改革不彻底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单独占领,采取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措施。在政治方面,制定了新的《日本国宪法》;惩罚战犯,解散日本的军队,废除了陆军省、海军省、参谋本部等军国主义机构,废除了《国家总动员法》等军事法令。在经济方面,实施了农地改革,解散了财阀等。但这些改革很不彻底。日本裕仁天皇作为最大的战犯,不仅没有被追究战争责任,而且在新宪法中天皇作为国家象征被保留下来。二战前无论是日本宪法中关于天皇地位的规定,还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进程都表明,裕仁天皇是侵略战争的最高决策者和指挥者,他当然应该是战争罪行的最高责任者。[13]
象征着军国主义的靖国神社也没有予以摧毁。很多罪行累累的战犯,被宣布“无罪”释放,臭名昭著的日本关东军731部队的创建人石井四郎等战争罪犯也逃脱了正义的惩罚。很多战犯重新上台担任政府要职,甚至被定为甲级战犯的岸信介居然成为了首相。这些人成为右翼势力的中坚力量,他们不断否定侵略,美化战争,主张修改和平宪法,重整军备。
(二)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
日本在历史上对大国地位有一种不懈追求的理念。[14]美国学者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认为:“由于历史和自尊心的原因,日本是个不完全满足于目前全球现状的国家,虽然日本的表达方式比中国更为克制。日本不无理由地感到它有资格被正式承认为世界大国。”[15]
实现“大国梦”是日本长期追求的国家目标,战前日本推行“大日本主义”,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就一直致力于改变“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形象。日本政府相继提出了“第三次开国”、“政治大国”、“国际国家”,“普通国家”的外交目标,以此表明日本要实现从“经济大国”到“政治大国”的转变。安倍在提及2006年首次上台时就提出“摆脱战后体制”,就是要成为“正常国家”。具体作法是修改宪法、重整军备、向海外派兵、争当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彻底摆脱二战后形成的战败体系的限制。安倍二次组阁后,其追求政治大国的目标没有丝毫改变,政治大国的实质是对现行国际体系的反抗和挑战,重新走向政治、军事大国。在日本对侵略战争缺乏反省的条件下,周边国家对日本“大国化”定会抵制,美国处于自身利益考虑,也不会允许日本“坐大”。
(三)美国的扶植和纵容
早在冷战之初,美国对日占领政策逐渐发生了改变。为了使日本成为“防范共产主义的前沿阵地”,美国逐渐改削弱日本为扶植日本。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开始对日本重新武装。1950年7月8日,麦克阿瑟下令日本组建7.5万人的国家警察预备队,1954年改称自卫队。1951年9月8日,美日签订了《对日和平条约》,使日本实际上摆脱了被占领状态,日美最终以结盟的方式结束了占领,由敌国变成了盟国。
2009年,美正式实施“重返亚太”战略。2012年6月,美国防长帕内塔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AsiaPacificrebalancingstrategy)。继2012年帕内塔宣布美国将60%的海军舰队部署到太平洋地区后,2013年6月,美国新任防长哈格尔表示将会增加亚太地区地面部队的部署,同时也会将美国空军60%的海外力量部署到亚太。[16]
作为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主要盟国,日本欲“借船出海”,假借美国“重返”亚洲之船为名,行出海之实。而美国也可以“以日制华”。中国的迅速发展也使美国感到了巨大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压力,美国担心中国会挑战美国在亚太的主导地位,成为美国在亚洲地区最大的威胁。冷战思维促使美国决定加强美日同盟以遏制中国的崛起。所以,美国在日本否定历史的问题上保持缄默的态度。美国的这种态度直接纵容、鼓励了日本政府在否认侵略历史问题上的强硬态度,对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抗议声置之不理,一意孤行,在右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维护反法西斯二战成果方面,美国与亚洲国家有着共同的利益,美国应承担起责任,而不是纵容日本,姑息养奸,最终引火烧身。
(四)中国快速崛起对日本右翼分子的刺激
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超越了日本,日本持续了42年之久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子被中国取代,曾经的亚洲第一强国,而今面临经济萎缩、国力下滑的窘境。日本对亚洲一直有着很强的主导意识,以“大和民族优越论”自居,习惯了“日强中弱”的局面,在心理上一直持有对中国的优越感。因此,面对中国的崛起,日本感到非常困惑。这对长期以来欲主导亚洲的日本来说,心理上是接受不了的,因而将中国的崛起视为对日本现有地位和政治大国战略的有力挑战和掣肘。现在“中强日弱”的局面带来的的心理落差,使得日本右翼分子开始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在历史和领土等问题上挑衅中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