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影响
日本政治右倾化对中日关系、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地区形势将产生巨大的消极作用,中日之间的战略猜疑和矛盾将加深,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将放缓,地区安全困境将加剧。
(一)中日结构性矛盾加深、关系恶化
中日关系在历史、领土等问题上的冲突导致政治关系的紧张,中日之间历经30多年建立的互信和交往基础被不断削弱直至破坏。2013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5周年,两国本应以此为契机,提升两国政治关系,但由于安倍政府在历史问题上开倒车,否认两国间存在领土争议,致使两国首脑不能实现正常的会晤。2013年9月,G20峰会在圣彼得堡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贵宾室“偶遇”,双方进行了简短站立交谈[17];然而,据共同社报道,10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韩国总统朴槿惠在举行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的印尼巴厘岛进行了会谈,但双方均因历史及领土问题拒绝与日本首脑会谈[18];在10月9~10日的东盟峰会上,两国领导人也是全程无交流。[18]
两国间这种政治上的“冷淡”是极不正常的,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两国间有众多复杂的棘手问题需要解决,两国首脑迟迟无法正常实现会晤,必将对中日关系的未来造成破坏。
日本政治的右倾化对中日经济关系也造成巨大的影响。在2001~2006年中日关系紧张时,呈现出“政冷经热”局面,而现在则出现了“政冷经冷”的趋势。2012年尽管中国仍然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日贸易总额达到3294.5亿美元,但“日本已经下降为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下降了3.9%”。[19]2012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总额达73.8亿美元,同比增长16.3%[20],但与上年近50%的增长率相比,增速相对放缓了许多。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发表的统计报告,2013年上半年,中日贸易总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减少了10.8%,仅为147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008亿元)。[21]
2013年上半年日本对华投资额增长14.4%,达到46.87亿美元,增长率与2012年全年16.3%的增长率相比有所减少。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但在日本宣布对钓鱼岛“国有化”以后,中国赴日游客与2011年同期相比减少了24%,其中9~12月赴日中国人数量约为19万,较上年同期减少约40%,中日航班上座率跌至40%。[22]
受近期中日关系恶化影响,中日两国的旅游社团不得不相继取消旅行计划。在芒果网发布的“2012年黄金周出境游人气排行榜”中,2012年国庆期间十大最受中国游客欢迎的境外旅游目的地中,日本跌出十大榜单。[23]2012年日本对华出口则减少9.1%,连续两年下降。[24]
2013年上半年到日本旅游、工作的中国游客与2012年同期相比减少近三成。[25]2013年上半年日本面向中国的出口总额为614.3亿美元,低于韩国,降至4年来最低水平。[26]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日政治关系的恶化已经导致经济出现下滑趋势。中日应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把握中日经贸关系,尽快排除各种干扰和阻碍,推动两国关系重回正常发展轨道,为经贸合作创造良好环境和氛围。
日本政治的右倾化对中日国民感情和文化交流构成负面影响。由于中日的政治对立,两国民众对对方的好感度不断下降,根据最新民调,中日两国民众彼此不持好感的比例均高达90%以上,但同时两国也都有超过70%的民众认为中日关系十分重要。[27]
这种彼此之间的厌恶严重损坏了中日两国之间的信任感。在地理上,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在心理距离上却是越来越远。在同中国的人员往来方面,2011年韩国已超过日本。[28]日本前首相细川护熙指出,文化交流“会促进国民间的相互理解,有助于消除误会,建立友好感情”。[29]
自古以来,只要出现一个新的强国总是会引起人们的不安,因为它不仅向原有政治和战略的现状发出挑战,还可能造成紧张的经济冲突。[30]但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不会威胁或挑战任何国家。2012年,中国提出了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理念,其核心特征是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而不是“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zero-sumgame)。中日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由于经济上有着巨大的利益互补性,两国应该合作而不是对峙。中日关系的长期对峙对双方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结构性矛盾需要双方理性对待,两国应该从战略高度建设战略互惠关系。中日关系的改善应着眼于未来和长远利益,这需要双方做出长期的共同努力。推进中日两国政治层面的战略对话,建立双方战略合作框架,并将其制度化、机制化与可管理化也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31]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构建健康、互利双赢的中日关系,避免出现陷入恶化、不可控的局面,是日本政府应该正视的历史和现实问题。
(二)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受挫
21世纪东亚区域合作正加速进行,实现经济一体化是东亚各国政府的共识。
首先,日本政治的右倾化将阻碍中日韩自贸区的建设。2012年5月,中日韩三国达成共识,同意年内启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中日韩自贸区一旦形成,就意味着拥有15.2亿消费者的巨大经济圈的形成。这个设想中的自贸区占世界GDP超过20%,占东亚地区GDP超90%,占世界GDP总量19.6%,在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规模仅次于欧盟和美国。但目前,日韩、中日关系都出现摩擦,这一谈判事实上已经搁浅。其次,日本政治的右倾化将延缓甚至破坏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2012年11月,覆盖东盟10国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6个国家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正式启动,由于多国对日本复兴军国主义的忧虑,谈判进展缓慢。中日两国作为东亚地区核心大国,担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目前,东亚地区合作的主导者是东盟,但东盟10国均是小国,东亚区域一体化的特点是“小马拉大车”,不足以担负得起东亚崛起的重任。此外,东亚的安全结构是非常不稳定的,东亚地区缺乏区域安全稳定需的几乎所有要素,处在一种脆弱的关系网络中。[32]
其中,作为东亚大国的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安全困境问题比较突出,而且长期对东亚地区安全局势产生了消极影响。所以只有中日处理好历史问题,联手合作,才能带领东亚走向坦途。亚洲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日关系,中国和日本是实现东亚区域合作的“火车头”和“领头羊”。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之所以能够成功,就缘于法德合作的重大推动作用。正确处理好中日关系,不仅关系到中日两国之间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关系到东亚地区的经济稳定与未来发展前景。
(三)引起地区关系紧张
日本政治右倾化将加剧东亚特别是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困境程度和关系紧张。安倍政府在对待二战侵略历史、“慰安妇”问题、领土争端等方面展示出的强硬姿态,持续引起东亚地区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关系恶化。
首先,中日韩三国首脑会晤中断。从2008年起,中日韩首脑会谈每年轮流举行一次。2013年11月,三国在首尔举行了新领导人履新后的首次副外长级磋商。由于日本与中韩两国严重对立,以致于难以实现三国首脑会谈。
其次,东北亚地区领土争端升级。日本在政治、军事、地缘战略等方面把中国视为“威胁”,利用日美同盟威慑中国,利用中国与越南、菲律宾在南海的矛盾牵制中国。安倍开展的“地球仪外交”,一年中遍访东盟10国,其意图就是插手南海争端,借以牵制中国,日本在北方四岛(俄称南千岛群岛)问题上的态度愈发强硬,激起俄罗斯方面强烈的反弹;日本和韩国在竹岛(韩称独岛)问题的争执也进一步升级,日本对过去的侵略罪行没有认真反省的态度,也使韩国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高度警惕。2013年8月,美国好莱坞电影导演奥利弗·斯通在访日期间发表演讲时,也奉劝日本“必须就其在二战期间所犯下的罪行进行更为诚恳的道歉”。[33]
2013年11月,韩国学者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日本右倾化所造成的威胁和影响,绝不会仅局限于亚洲,世界各国都应当共同警惕。[34]最后,日本政治右倾化将导致东亚出现军备竞赛危局。安倍政府修改宪法、强化武装、复兴军国主义的系列举措,将打破东亚国家的战略互信和战略均势,军备竞赛不可避免、军事对抗将成为日常状态,东亚的整体稳定和安全就会面临严重挑战,从而使地区局势更加复杂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